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阿善遗址

时间:2024/9/26 19:38:4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新石器时代)
  •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阿善沟门村
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阿善遗址境域已有有人类活动。

1979年,阿善遗址由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发现。

1980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共同组成发掘组,对阿善遗址进行了试掘。

1981年6月至9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共同组成的发掘组对阿善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连同试掘共发掘面积1170平方米。

遗址特点

阿善遗址在包头市区东巧公里的阿善沟门东,北依大青山,南濒黄河,京包铁路与呼包公路均经遗址与黄河之间东西穿过。遗址所在的两个台地,东台地俗名东脑包梁;西台地俗名西脑包梁。屹膝盖沟穿行于两台地之间,由北向南汇人黄河。两台地分别高于黄河水面100米与81米,平面均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地形,沿遗址居住区边缘留有石砌围墙遗迹,残高于地表0.1-0.3米。遗址范围内大部已辟为耕地,边缘地带未经耕扰的地表,裸露出许多地面石筑房子的墙基。遗址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

文物遗存

阿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还包含有极少青铜时代及其以后的文化遗存。两区文化层厚度均约1米左右。第1层,耕土,厚0.1-0.15米,夹杂有地表房子墙基的石块和各类文化遗物。第2层,据土质土色可分ZA与ZC两小层。ZA层,色浅灰,质松软,多处留有地面房子的居住面和火塘遗迹。ZC层,为黄花土,质坚硬,呈块状。ZB层打破ZC层(2B层实为灰坑附近的红褐土)厚0.3-0.5米,遗物丰富,出有大量泥质篮纹灰陶片。 第3层,色深灰,质松软,厚0.1-0.2米,中间夹有一至两层居住面,仍以灰色蓝纹陶片为多,陶胎多呈褐色。第4层,褐色土,土质细且硬,厚0.3-0.4米,包含陶片以泥质灰褐和泥质橙黄陶居多,并有少量彩陶。此层以下即生土。 在IT10与IT21中,属于第4层的IF10和IF18的居住面下面,压有一层厚0.2米的黑土,质地细密且硬,内含少量泥质红陶和彩陶片。在1区南端石筑围墙之外开的一条探沟中,耕土层以下即见此种文化层,内出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片。这一文化层,可视为I区第5层。

阿善遗址的出土文物丰富,其中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清理解剖围墙4处,发掘出房子24座。窖穴220个。墓葬3座,出土遗物计约1600多件。动物骨头、石料、骨针和木炭等也出土很多;骨针长10.5厘米,短3.8厘米(残)。骨针用动物细骨制成,分圆桯和扁桯两种。针尖锐利,表面光滑,针孔清楚。骨针筒长15.3厘米,骨针筒是截取动物肢骨一段,再精工磨制成规整器形。骨针筒身无纹饰,磨制光滑。

研究价值

阿善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及其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中国史前文化的考古研究增添了资料内容,给单一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提供了一个文化谱系的地层依据,对研究中国农业,纺织,陶瓷,建筑,工具以及美学等领域的历史均有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阿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东河区人民政府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原则,加强文物单位巡查,扩大文物保护范围。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阿善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阿善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阿善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