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木兰陂

时间:2024/11/21 1:53:1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 别名: 木兰陂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07:00~19:00
  •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国家级(2013年第十三批)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三批(北宋)
  •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目 录
    详细介绍

    地理简介

    木兰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事处木兰村黄头自然村与陂头自然村之间。始建于北宋平元年(1064),经三次营筑,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陂身长110米,高7.25米,陂墩39个,陂门38个,冲沙闸一个,南北护陂堤、南北进水闸门各一个,大小沟、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木兰陂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相传有一位长乐妇女钱四娘,目睹当地百姓受灾之苦,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携来巨金动工截流筑堰[2]  。因水流湍急,建起来的陂堰很快被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仍未成功。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

    工程分枢纽和配套两大部分。枢纽工程为陂身,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经受900多年来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使木兰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

    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4]  、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5]  。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修建作用

    木兰陂对莆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根本的作用。尤其是农业生产,木兰陂南渠经过的城厢、渠桥(今新度)、黄石、北高、笏石等乡镇;一般还能自流灌溉,管陡门人按期关高些,沟水就能上田,如清江、西洪、东花、江东、金山、海边、东角、遮浪等77个(7.3万亩)村都能,由于围垦的先后,有的埭田高,但原堤尚在只要内陡门加一个,照样可流入田,灌满后,陡门放低些,水就不淹田了。232年后,元延祐二年(1315)创建北渠、灌西天尾、梧塘、涵江、三江口、白塘等乡镇92个村,受益92年村6.4万亩。

    修建人物

    木兰陂是李宏建成的,知道的人不太多,人们只以为木兰陂是钱四娘建的,这与史实不符。钱四娘是在将军岩处建陂,陂建成后即被溪洪中毁、无名、只叫钱陂遗址。她的功绩是开创了在木兰溪上建坡的想法,并着手建陂,虽被冲毁,但影响极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想和建陂教训。所以莆田广大人民念念不忘钱四娘。她随父在广东为官,因早年失母,父女俩相依为命,操持一切家务,其父一生为官,积痨成疾,病故任上,钱四娘搬父柩回乡(长乐),经过莆田,被木兰溪泛滥成灾所阻,听群众说木兰溪水成灾,田园又无水可灌。年仅16岁的女儿家,产生了来木兰溪建陂念头。

    当把父枢安葬完毕后,她变卖家产和父亲留下钱财等,凑齐十万缗来莆田木兰溪上建陂,她没有助手和亲人陪着孤身一人带巨资来为莆田建陂,感动莆田广大民众,有“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故事,陂三年就建成了,但庆功之时,即被冲毁,钱四娘也投水自尽了。

    钱四娘筑陂失败后,她的同邑人林从世又捐家财十万缗,在温口继续筑陂,但在工程垂成时,又被凶猛的海潮冲毁,亦归失败。在木兰溪上筑陂,莆田人没有想到,却给过路的钱四娘想到并做到了。

    原来,木兰溪源自仙游县西苑乡、穿高山越夹谷,汇聚着三百六十多条溪涧之水,进入莆田境内,已成为一条水势湍急的大溪了,其最大的洪峰流量每秒曾达362立方米,加上常年同时出现的台风、暴雨和大潮。所以要在这么一条自然条件极其复杂的溪流上筑陂,确是一件十分艰难之事。

    过了十年,莆田人在钱四娘建陂的启动下都想着在木兰溪上筑陂,连在京为官的莆籍蔡京也上奏皇帝下诏向天下招贤建陂,侯官县李宏应诏来莆,在有水利工程技术知识的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重新擂起洽服木兰溪的战鼓,进行第三次筑陂。据载:李宏家居时,冯智日常向他化缘,赊酒、缘金再多他也不要,就是不肯走。一天,

    他约李宏在木兰山下见面。后来李宏到了莆田,果然冯智日先到了木兰山下。他们首先踏查钱,林两陂遗址,认为钱陂踞滩高流急之处,“与水争势,是以不遂”;林陂位在“隙扼两岸,怒涛流悍”的地方,故“是以再坏”。于是他们认真分析了木兰溪的自然情况,十分重视地质和水情的勘察,选择了木兰山下,“溪宽流缓潮尾”的地方,冯涉水杆竹为记,此地正好是在钱,林两陂遗址之间,是个理想的筑陂地址。因在木兰山下,建成后号称木兰陂。

    李宏认真负责,对工程精益求精,花八年时间于元年六年(1083)建成千年不毁的木兰陂,他巡视木兰灌区途中得病行至大孤屿(黄石金山村)逝世,(李宏墓在金山村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终年41岁,建陂的八年成为他人生最后八年,他呕心沥血,对工程精益求精,鞠躬尽瘁,郡人感他建陂功德,在陂南立庙纪念,宋景定三年(1262)诏封惠济侯。

    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下游的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陂头村,位于城西南4公里。建成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是当时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老陂坝工程之一。它把木兰溪的水源引入莆田南北洋平原,灌溉16.5万亩良田,而且,兼有工业用水、航运交通、水产养殖等综合社会效益。

    木兰陂先后经过3次营建,历时20年,经受两次严重的失败,至第三次建陂始获成功。第一次是在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长乐女子钱四娘携带10万缗巨款,在木兰溪将军岩(今樟林村)前拦溪筑陂。该处右岸是鼓角山麓,岩盘裸露,直趋河中,对岸为河谷农地,基础不相一致,且水势右急左缓,陂刚建成,被暴涨的溪洪冲溃,功亏一篑,钱四娘愤而投水自尽。第二次,钱四娘的长乐同邑进士林从世又携款10万缗,在前次陂址下游温泉口再度筑陂,又因港窄流湍归于失败。第三次,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城内)人李宏奉命来莆,携金7万缗,得僧人冯智日的帮助,吸取前二次的失败教训,慎重选择坝址,在钱、林遗址上下游间,溪面宽阔,水势迂缓,两岸夹峙处筑陂,由高僧冯智日涉水插竹、放样施工。李宏建陂历时8年,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告成。木兰陂工程由陂首枢纽、输水渠系、大小涵闸等组成系统完整的灌区,具有“引、蓄、灌、排、挡”的综合功能。

    水利工程

    陂首枢纽工程

    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坝上游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陂长219米,由溢流低堰闸和重力坝组成,靠南的堰闸长113米,陂高3.65米,坝身上原先分设32孔,后来堵去南端2孔、北端1孔,现存28孔堰闸和1孔冲砂闸。堰闸孔宽2.1米到2.4米,总宽70.4米,使用木闸板控制所需水位,可蓄可排。闸墩长5.5~6米,宽0.9米;墩高在上游为0.7米,下游高1.4~2米。上游坦水长12米,形成缓坡式,稍向上游下斜,下游坦水砌成台阶跌水型式,长21.5~32米不等。堰闸坝横断面长度在40~50米之间。陂的南端设冲砂闸,闸宽4.2米,闸底比其他堰闸孔低0.5米,以利排砂入海,防止淤塞南洋进水口。靠北的重力式坝型,长138米,坝外坡砌成台阶式,坝顶比堰闸坝墩顶略高,且与呈三角形状的陂埕连成一体。

    为了保护两岸不受冲刷,引导流向,设置3条导流堤。陂南1条,介于南洋进水闸(迥澜桥)干渠首段与拦河坝、下游港道之间,堤长227米,导流堤内外两侧岸墙均用长条石丁顺交插、分层迭砌,堤中夯填粘土,上填一层白灰三合土,顶面再用石板铺砌成为“陂埕”。陂北有2条:1条长113米,用条石丁顺分层砌筑,上连北洋进水闸(即万金桥)下接北陂埕顶端。另1条位于重力坝和堰闸坝之间,堤长56米,与溪流同向,底宽起端6米,末端4米,顶宽均为2.6米,用条石浆砌。据传说下游港道在历史上曾发生走向变迁东移,在离陂下游300多米处的南岸滩地上,至今留存条石护岸100多米的残迹。

    木兰陂主体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所确定的陂顶高程适宜,既可挡潮,防止海水涌入,又能最大限度满足灌区蓄水、引水的需要,具有挡潮、溢洪、灌溉、通航等综合利用功能。在工程结构、砌筑技术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整座均用花岗岩条石分层交插砌筑。闸墩顶面用长3.1米、宽0.9米、厚0.4米的巨石压顶,每块重2吨以上。墩后末端,竖埋一支断面为0.45×0.45米的石柱(俗称将军柱)钳入闸底,在石柱两侧凿有凹槽,再围护条石“钩锁结砌”,形成整体。闸墩下游还埋设2~3根尺寸较小的石柱加固。为减少激流的冲击,确保闸身稳固,一座座闸墩朝向上游的高度只有0.7米,至墩尾其高度才有2米。从堰闸坝闸墩处的横剖面图(1986年钻探资料)看,形状犹如梯形重力坝,闸底特别加厚,靠上游厚2.5~3米,偏下游处厚2米左右。上下游坦水起端也与闸底同厚,而且从闸底至下游坦水一律使用大条石成台阶式纵向迭压铺砌。条石长度多在3米以上,也有块重3吨多的5米长条石。在堰闸坝中段下游处,布设两大块加厚的舌状方形护坦,各长13米,宽8.5米,厚2.2米,用来加强消能,增加陂体稳定。

    木兰陂基础牢固。1986年春,为了查明建陂地基状况和坝基漏水问题,在陂身上取五个断面进行钻探,探明木兰陂是建造在软土之上。堰闸坝砌体下均为淤土、细砂、砂卵石等物堆积而成的软基,深6~11米才到强风化岩层。当时施工时采用“换砂”办法改善地基:表层淤泥深挖2.5~3米,用砂砾料回填,增强基础承载应力,靠坝的两端则夯填红粘土为基,从而保障堰闸坝较均匀沉实。又查坝体条石是使用白灰、糯米、红糖浆和黄土拌和的胶合料浆砌的。经试压,其抗压强度在干燥时达62.4公斤/平方厘米,饱和状态为38.8公斤/平方厘米,相当于强度40~60号水泥砂浆标准。陂身外观虽有明显不均匀沉陷及裂缝,然而经历900多年来千百次洪水的冲击,至今仍保存完好。

    渠系工程

    南洋渠道

    木兰陂南端建有辶回澜桥进水闸(亦名惠南桥),闸高3米,双孔,左侧孔宽2.85米,右侧孔宽3.25米,正常引水流量为11立方米/秒,受益南洋平原渠桥、黄石、笏石、北高4个乡镇77个村,灌溉面积7.3万亩。据旧志记载:南洋渠道分上、中、下三段,共有大沟7条,小沟109条,全长113公里。又云“大沟皆旧海港,小沟则为人力所凿”。上段:自回澜桥引陂水为1条大沟,2条小沟;沙沟桥1条大沟,通何厝桥沟、后黄沟、溪船头沟、新沟共4条沟。沟深2.94米,宽13.56米。中段上下渠桥1条大沟,通漏头、东沟等处6条小沟;罗外1条大沟,通后亭、梓桥等处7条小沟;洋埕陡门前1条大沟,通小横塘等处4条小沟;横塘、新塘等处3条小沟。沟深3.8米,宽7.58米。下段:清江化龙桥等处17条小沟;林墩陡门前1条大沟,通9条小沟;后洋1条大沟,通38条小沟;五龙桥等处9条小沟;南田、笏石等处4条小沟;东山陡门等处6条小沟,沟深4.41米,宽7.94米。大小沟渠原灌溉102村。

    又据县志载,南洋干渠系由6姓14大户(三余七朱陈林吴顾)毁私田开挖的,随后这些人又倾家资,并募捐,共得钱7万余缗,建成洋埕、林墩、东山陡门(排涝闸),和东山石涵1所、东南木涵29口,解决尾泄问题。

    北洋渠道

    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总管张仲仪、郭尕儿在木兰陂北端建“万金陡门”(即今进水闸),分水进入北洋,开挖沟渠与延寿溪下游汇合,开发北洋灌区,并与民立约:“水以三七为则”,南洋得木兰溪水七分,北洋得木兰溪水三分。旧志载大小沟有:(1)万金桥以下1条大沟:由屿上历杭口、东埔、沟头、韭菜湾、柳树桥至东门濠,通4条小沟(谢厝沟、霸下沟、郊下沟、亭墩沟),又分小沟吴墩下黄下路、黄厝墩、陡尾、阔口等4条沟;又1条大沟,自南门濠经西社至梅花亭,通1条小沟至斗门头阔口十二家;又1条大沟,自梅花亭经霸墩至芦浦,通2条小沟至枋尾、霸墩。(2)城外濠池:左起东北隅,折而南,迎延寿溪水,右起西北偶,折而东,引木兰溪水注之,二水交会,共长5203米,沟宽7.74米,深2.94米,又东通银淀沟及七寸沟。(3)涵江沟道:由沙坂(保尾)分支,环芦埕北入水心亭,自楼下出印沟,与顶鳗衖沟合,过慈寿陡门,由下鳗衖出宫下萝岑桥至铺尾,分支沟,转入塔桥;又直沟至金墩分支至哆头;又由白墓分支经东曾、前林、小山、岩□。以上大小沟渠皆元时所开,原受益172个村,灌溉面积7万多亩。经过近千年的水流冲刷及环境变迁,沟道普遍淤积变浅,而宽度却明显增加。

    木兰灌区输水渠道纵横交错、迂回曲折,构成南北洋河网沃野。沟渠水渠面积共2.2万亩,可蓄水3100多万立方米,除农田灌溉外,还可满足生活用水所需。

    灌区涵闸

    据《兴化府志》载:“南洋陡门大小四座,水则关一处,涵洞二十八口。”《莆阳水利志》卷二载:“南洋通海陡门大小五座,荷包濑石闸三个,水则关一,涵洞三十六口。”经历年调查,惟涵洞剩下114口,其他相符。北洋旧有的陡门、涵洞,历史上记载不一。《兴化府志》载:“北洋有大小陡门十四,泄六十口(即涵洞)”。《莆田水利纪略》载:“北洋有陡门大小十座,官涵四十三口。”《莆田县志》载:“北洋有陡门十三座,涵洞五十三口。”民国《福建通志》载:“莆田北洋有大小陡门十二,水闸二,涵洞五十四口”。经50年代调查,北洋原有大小水闸16座,涵洞计54口。

    50年代以来,在木兰灌区内先后新建涵坝(15孔),东山(2孔),阔口(2孔),港利(6孔),墓兜(3孔),田厝(2孔),集奎(即红旗闸6孔),江东(3孔),下黄(2孔)等9座排涝闸,共41孔,增加排水流量计1146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区间排水闸4座,分水闸7座,控制闸55座,进水涵洞152座,以及改、扩建桥梁近百座。灌区内拥有抽水机船514艘,共4145匹马力;电灌站389处,装机容量计3574千瓦,长期使用的人力龙骨车已被淘汰。灌区引、蓄、排、灌系统化。保灌面积达10万亩,1955年为了扩大排洪能力,把部分陂门石板闸拆去改为木闸板,1958年冬拆除全部石板闸改为木闸控制,同时将南北渠进水口桥梁改为水闸,增加闸槽1道,以利于调节进水流量。

    具有拦水灌溉、兼防冲护岸的功用。木兰陂南洋沟渠,经过下渠头荷包濑,因壶公山的宝胜溪注入,一遇洪水暴发,沙石随溪洪直滚入沟。清嘉庆时(1796~1820年),沙石已堆积成丘,阻塞陂水流通,为害不浅。道光七年(1827年),始于荷包濑设三石堰。上、中堰旁开渠引水灌溉渠桥、下坂农田。上堰在红山,宽12.7米,高1.8米,两八字各19.8米;中堰在王庄圳尾间,宽19.4米,高1.9米,两八字各长17.67米;下堰在下渠头,底宽17.49米,面宽21.17米。上中堰送水用山石铺滩。上堰下左右岸各筑石堤长17.64米和19.4米。中堰上左岸连接八字顶冲石堤长88.4米,下左岸石坝长42.93米,又顶冲石堤1道,长178.34米;下右岸石堤1道,长70.56米。下堰上左岸顶冲石堤1道,长164.64米,上右岸顶冲石堤长292.26米,石堤下山石坦陂护脚,其两岸不顶冲处所,堆积沙石搅流,送水用乱石坦护。1959年以后,宝胜溪山洪已被红山水库控制。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木兰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木兰陂 小编为您整理木兰陂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