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澳门历史城区

时间:2024/11/20 21:29:0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澳门历史城区是昔日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人居住的旧城区的核心部分,以主要街道和众多“前地”,把澳门的重要历史建筑物连成一片,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这个大范围的建筑群,风格统一,呈现着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的一切典型特色,包括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特点。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 官方网站: 点击查看
  • 门票参考: 免费
  • 开放时间: 全天
  • 适宜季节: 全年
  • 建议游玩时间: 3~4天
  • 遗产项目编号: 1110(世界文化遗产)
  • 所在地/隶属: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

一、澳门历史城区

  •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包括20多座历史建筑,并由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于2005年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城区至今仍保持基本原貌,是一片风格统一的大范围建筑群,呈现着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的一切典型特色,包括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特点。
  • 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包含了妈阁庙、港务局大楼、圣老楞佐教堂、玫瑰糖、大三巴牌坊等澳门著名的历史人文景点。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

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结晶。

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005年7月15日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景点景观

妈阁庙

妈阁庙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後定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

妈阁庙的创建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部分学者都肯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此处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从1751年完稿的《澳门记略》附图上可见整座庙宇已有一定规模;到清道光八年(1828年),妈阁庙重修,庙内建筑,大为完善。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及光绪元年(1875 年),妈阁庙两遭飓风破坏,建筑物受损,经两年重修扩建後,奠定今天的模样。

现时庙内有实物可考的建筑物是“神山第一”殿。该殿供奉天后,创建於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 1629 年(明崇祯二年)及1828 年(清道光八年)两度重修,其门口石横梁至今仍存创建时的石刻。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

弘仁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相传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 年);但现时殿门及殿内石龛,则为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所建。

观音阁与正觉禅林的创建年代未知,但从《澳门记略》可见1751 年前已有雏型。观音阁最早为一石亭, 1828 年重修,形成今貌;阁内供奉观音。正觉禅林重修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今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发生火*,後由政府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 月完成。

妈阁庙有许多摩崖石刻,均为历代官宦名士的诗词题字,是研究澳门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是“洋船石”和“海觉石”,年代久远,是澳门着名的两大奇石,也是历代骚人墨客咏吟的对象。

港务局大楼

港务局大楼,原称摩尔兵营(Quartel dos Mouros),俗称水师厂,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苏杜(Cassuto)设计,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察的营地,可驻二百多名官兵。1905年大楼改为港务局和水*稽查队的办公地点。现为港务局的办公大楼。

亚婆井前地

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lilau),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澳门葡人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麽在澳门成家,要麽远别重来。”可见亚婆井对本地葡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亚婆井前地一带仍然保留许多西式建筑,充满南欧风情。

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建於1869年前,是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由其父亲郑文瑞筹建。後来,郑家後人四散,该大屋长期没有进行整体维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筑物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政府於2001 年7 月接管该大屋,并开始按原貌进行维修工程。

圣老楞佐教堂

圣老楞佐教堂创建於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後来几经重建,目前的规模形成於1846年。华人称之为“风信堂”,又以粤语谐音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於此。”在以风力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远洋航行是非常危险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视风信而定行止。清朝龚翔麟在《珠江奉使记》中对葡人的祈风之举有详尽的描述:“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风;其来以四五月,多南风。既出,则澳中黑白鬼一空。计期当返,则妇孺遶屋号吁,以祈南风,亦辄有验者。其舵工素与海习,虽卒遇飓母浮椒,亦万不一失云。”

文德泉神父认为教堂创建於1 5 5 8 至1560年间,由耶稣会士建在葡人定居点的小山上,最初是一座木制的小教堂。学术界通常的看法是教堂建於1569年以前,第一次在1618 年重修。方豪神父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此堂创建之确实年代,虽不可知,惟万历四十六年(1618)第一次重修则有现存之圣母七苦祭台下之石刻可稽。是其兴建必先於此年也。”1618年重修之後的教堂巍峨壮丽,美轮美奂。1844年,教堂改建,两年後竣工,形成今天的教堂规模。1954 年,高德华神父(Costa Vaz) 再次筹措资金装修教堂内部。最近一次的教堂维修为2002年4月30日,由政府出资。

教堂所在的地区,昔日是高尚住宅区,所以教堂建筑也显得美仑美奂,华丽巍峨。时至今日,教堂仍然耸立於高台之上,周围绿树环绕,清幽怡人。堂侧花园内现存一座石十字架,底座刻着“INRI 1627 e 1811”字样,可证其历史悠久。

圣若瑟修院

圣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

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於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於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

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死於澳门附近的上川岛(St. John Island),後被誉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岗顶前地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该地段虽然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着名的建筑物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等,再加上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浓郁的欧陆情调,置身其中,让人感到无尽的悠闲舒适。

岗顶剧院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建於1860 年,但当时祗建成主体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实用信息

游览路线

妈阁庙→港务局大楼 (位于妈阁庙左侧的妈阁斜巷)→(往前经妈阁街)郑家大屋 →亚婆井前地→(往前经高楼街至风顺堂街)圣老楞佐教堂 →(往后至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右折至岗顶前地)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新马路旁边)民政总署大楼→(对面)议事亭前地→(左边)三街会馆(关帝庙)→(右边)仁慈堂大楼→(转左)澳门主教座堂(大堂)→(到大堂巷)卢家大屋→(板樟堂前地的左边)玫瑰堂→(大三巴街的尽头)大三巴牌坊→(右边)大炮台→(旁边)澳门博物馆→(左边)旧城墙遗址→哪吒庙→(往左拐出花王堂街)圣安多尼教堂→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双→东望洋炮台、灯塔→圣母雪地殿圣堂(澳门半岛的最高峰东望洋山的山巅上)。

具体价值

历史价值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多元交融

16 世纪中叶,因应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澳门由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间,在这块城区内,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带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以至辟建坟场,展开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类文化活动。在这种机遇下,澳门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

随著外国人的定居,他们把自己的建筑传统越洋带到澳门,使澳门成为近代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筑物,无不显露出与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关系。事实上,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宗教特色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积极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修会,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 ( 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为天主教在远东和中国的传教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中国籍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到19 世纪,随著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大陆,基督新教也以澳门为基地之一,积极开展传教活动。比如中国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马礼逊在澳门为其洗礼;此外,由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也是在澳门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校”更将近代西式学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培养出容闳等著名学生,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为贡献。

另一方面,澳门民间的妈祖崇拜,表现了澳门与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它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酝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澳门历史城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澳门历史城区 小编为您整理澳门历史城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