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隰县小西天

时间:2024/11/20 17:30:2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寺院依山叠造,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加之寺院所藏传世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 别名: 隰县小西天景区
  • 门票参考: 25元
  • 开放时间: 08:00~19:30
  • 适宜季节: 四季
  • 旅游景区级别: 4A
  •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
№目 录
    详细介绍

    建寺历史

    据康熙《隰州志》二十四卷李呈祥撰写的《千佛庵碑记》小西天工程“始自己巳年,递自甲申”,另据清光绪《山西通志》中“千佛庵,以崇祯己巳年释道亮所建”, 己巳年为1629年(明崇祯二年)。

    据《千佛庵碑记》谓: “燕僧道亮住锡此山,更名凤凰,取其似也。乃渐铲险就夷,……始自己已,递至甲申,”大意为,在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东明,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形似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造寺庙,于是产生了在此山修建千佛庵的强烈愿望,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此后,东明禅师四处化缘,募集资金。千佛庵筹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前后至明祟祯二年之间。初期建设工程自崇祯二年至十七年,历时15年。庵内上院大雄宝殿创建于崇祯十六至十七年,殿内满堂彩塑自清顺治八年至十三年止,历时约5年时间塑绘而成。

    另外大雄宝殿明间脊檩下方题记板上现有: “时崇祯十七岁次七月壬申贰拾七日壬子午时上梁大吉,奉直大夫庚辰特用钦授隰州知州浙西戈用忠,将仕吏目郭从善”墨书题记。

    佛教沿袭

    禅宗沿革

    从历史记载看,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小西天在不同时期,又分为禅宗的两个派别“曹洞宗”和“临济宗”。《重修廊庑碑记》下题有“曹洞正宗菩萨戒比丘隆鉴”等,说明小西天创始人东明应是曹洞宗僧人。另据 《西方圣境灯油碑记》又有“传临济正宗第二十六世龙池净土觉天禅师”的记述,说明清雍正年间的住持觉天禅师属于临济宗。据此明未至清雍正初年,小西天应属曹洞宗,之后则属于临济宗。

    新中国成立后小西天建立了佛教协会。1963年,成立山西佛教协会隰县小西天佛教分会,居士王凯当选为会长,小西天住持演善为副会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隰县佛教协会,小西天住持性堂任会长。

    历代住持

    东明(明崇祯二年——康熙初年)

    兴秀(康熙初年——康熙二十五年)

    隆鉴、隆钟(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四十五年)

    傅灵、法霖(康熙四十五年——康熙五十七年)

    觉天(雍正三年——雍正十三年)

    普宁、周渊(雍正十三年——乾隆十七年)

    周体(乾隆十八年——乾隆三十七年)

    沙惺(乾隆三十七年——年代不祥)

    乾隆后期——嘉庆年间僧人及住持不祥

    心纯(咸丰元年——光绪二十六年)

    显学(民国3年——民国23年)

    定泰(民国23年——年代不祥)

    禅定、演善(年代不祥)

    性堂(1959年——2002年)

    寺院布局

    凤凰山巅的小西天寻地势而布,孤桐峰上高耸的观音阁建在风头上,下院是风背,沟两旁的山翼像凤凰展开的翅膀。 上院大雄宝殿背山而筑,与东端的摩云阁遥相呼应,为风尾。纵目远望,正像一只低头俯视的凤凰。

    小西天分上下两院,自成体系又浑然一体。下院无梁殿坐西面东,是僧众诵经的禅堂。殿中有木雕楼阁和数十尊铜铸佛像。韦陀殿与无量殿隔院相对,殿内的韦陀像是由整块楠木雕刻而成的,其面貌威武,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北房为经舍,珍藏着一部明万历版善本藏经,保存完好,共7310卷,具有很高的学术及研究价值。韦陀殿背后侧旁建有两座殿门,分别题有“疑无路”、“别有天”,由此可达孤桐峰峰顶。

    寺院建筑

    这座寺院,分上下两院,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

    下院

    下院是寺院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远眺,田园如画,令人神往。无量殿东北方有“半云轩”为藏精舍,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经,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

    上院

    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粱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飘渺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温柔高洁,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迭迭,云雾缭绕,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

    寺院特点

    名山大寺多以高大宏伟取胜,惟小西天别具一格,以小巧玲珑独秀。全寺建筑面积虽只有1100多平方米,却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梁殿、天王殿、韦驮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许多殿舍,浑然一体,并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开来。实际上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妙趣。

    小西天的建筑风格及特点,可以用“小、巧、精、奇”四个字来概括。“兹山之高,不过数百步耳,兹山之大,止设数十塌耳”。这里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发生,一切都在小中体现,足见她“小”得不俗。而“因地布景,种种清秀”,雕塑传神,呼之欲出,妙在布局的变化,足见她“巧”得灵活。寺院布置得体。殿堂构造缜密,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足见她“精”得细微。“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西坡,峰峦叠翠”。再加上举世罕见的悬塑,足见她“奇”得拔萃。如此精巧别致的格局和清幽雅洁的景象,在建筑史上真可谓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悬塑艺术

    小西天上院,面东正中为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悬塑就保存在大雄宝殿之中。大雄宝殿正面排列的5个相互连通的佛龛。佛塞中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诸佛面目俊逸、仪态祥和,端坐莲台之上,全身金光闪闪。莲台下,七宝莲池中八功德水微波荡漾,舟楫、仙鹤游弋其间,宛如仙境。五尊圣佛两侧分立胁侍的十大弟子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如真人大小。殿南山墙上塑有“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故事。殿北山墙上塑造的是须弥山上33层“忉利天”佛教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梁上,八大金刚雄壮威武。

    梁问壁上悬塑着富丽堂皇的西天“极乐世界”的情景。 把泥土悬塑于空中,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技巧,何况这面积巨大、造型如此丰富的彩绘悬塑,其难度之大,工艺技巧之高,想象力之丰富,难以言喻。巍峨壮观的天宫楼阁中,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姿态优美,驻立于缭绕缥缈的云头之上。殿前勾栏平台上,十二乐伎菩萨,翩翩起舞,身姿轻盈,顾盼生情,栩栩如生。这里所有的塑像,人体比例适度,肌肤丰满柔润,形态生动自然,衣饰线条流畅,最大的佛像3米多高,小的可放于掌中,寺中千余尊塑像虽大部分保存于此,但庞大的雕塑群繁而不杂,自然有序,衬托以层层迭迭的天宫楼阁,整个殿内,粉彩妆銮,色泽瑰丽,精美绝伦,既呈现出仙宫佛国的金碧辉煌的迷人景象,又富于浓厚纯美的生活气息。其中的彩绘悬塑,表现了这里明代民间艺术家高度纯熟的工艺技巧和无比的聪明才智,无愧于雕塑艺术中的瑰宝。

    艺术价值

    小西天的真正价值在于大雄宝殿保存无缺的悬塑艺术。大雄宝殿殿内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之间,殿内之悬塑流光溢彩,精美动人,经三百余年纤尘不染,完整如新。殿堂之内满布彩塑,除佛坛之上的5尊主像外,墙壁、檩柱甚至屋椽之上,皆塑绘着数以千计的彩塑。这些彩塑姿态各异、造型生动,置身千佛国的殿堂楼阁之中。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繁而不杂,靡而不乱,井然有序地表达着佛教的大千世界。

    大雄宝殿内梁架中的彩绘更是弥足珍贵,是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明清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是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由于等级高、造价昂贵,实物保存下来的十分罕见。

    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看了小西天的悬塑照片后,曾挥毫为大雄宝殿书联:“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胡耀邦总书记在参观大雄宝殿时,连连称赞“好、好”,并对如何保护这座艺术宝殿作了重要指示。2002年5月25日毛主席之女李娜,看了大雄宝殿之后,出来拍完照片,重又返回殿堂,对大雄宝殿的悬塑流连忘返。

    珍藏佛经

    藏经情况

    下院半云轩内珍藏着一部保存完整的汉文大藏经明永乐北藏,据清康熙《隰州志。重修藏经殿观音堂人祖庙记》记载, “其释典颁于明万历年间,共计六百七十八函,特赐护持”。原藏于圣境寺,俗称“大西天”(后毁于民国年间),新中国建立后,收存于小西天半云轩。明永乐北藏是明朝宫廷刻本,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生育之恩于1412年(明永乐十年)敕令在北京开工雕刻,~1440年(明正统五年)始告完成。因区别于永乐十年刻印于南京的另一部大藏经《永乐南藏》,故称为《明永乐北藏》。全藏自《大乘般若经》至《大明三藏法数》,计收636函,6361卷,1621部、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石”。明神宗于1958年(明万历十二年)补雕续藏经,依神宗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由《华严悬谈会玄记》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经》止,共续刻了各宗著述36部、41函、410卷,千字文编次自“钜”至“史”。此为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发愿而雕刻,故又增添神宗母印施佛藏经序、赞,并附《永乐南藏》四种经卷和目录,计5部、16函、153卷,千字文函次自“天”至“鉴”。小西天现保存大藏经略有缺失,共计为1657部,677函、6770卷,千字文函号自“天”至“鱼”。

    藏经价值

    自1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开雕第一部刻本《大藏经》起,中国历代官私各种版本汉文大藏经共有21种, 《明永乐北藏》改变以往折装本藏经传统版式,版式采用十册成一帙的折贴式。为了表现宫廷刻本的气魄,加大了字体与版心,每面5行,每行17字,每版25行。字体为秀丽的赵体字,工整美观,装帧典雅。在经帙第一册的卷首,附有1440年(明英宗正统五年)御制大藏经序和御制赞牌,以及佛说法相画。每帙末册的卷尾,印有护法韦驮的立像。而每册天地所雕粗细母子线,开始于《明永乐北藏》,传承至清《龙藏》。《永乐南藏》与《明永乐北藏》虽同为奉旨印造,但《永乐南藏》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印本按不同纸质及装帧,传世本现全国各地颇为常见。而《明永乐北藏》因是官版,又是皇帝敕版专用,故刻制精良,装帧华美,用于颁赐各名山大刹之用,所以较为名贵和珍稀,传世本较为罕见。小西天所藏《明永乐北藏》虽历经磨难,略有残损,亦不失其价值,它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不仅为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以至民俗的重要典籍。

    相关文学

    中国国画家潘絜兹曾用充满情感的诗篇赞美道:“仙宫佛国信难求,何期凤山起层楼。法身万千费雕镂,粉彩妆銮 非俗手。朱明陈迹尚如新,入眼平生叹未有。顶礼赞颂非关佛,能工巧匠当不朽。”小西天充满佛学气息的楹联:“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为大雄宝殿挥毫书联:“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隰县小西天】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隰县小西天 小编为您整理隰县小西天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