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汉尼拔·巴卡

时间:2024/11/20 16:51:4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汉尼拔·巴卡(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国迦太基统帅、行政官,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长的时代正逢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年时向父亲立下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他奇迹般地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并多次以少胜多重创罗马军队。他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突出表现,当代仍是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的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被誉为战略之父。后因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辗转流离,最后被逼服毒自尽。

  • 中文名: 汉尼拔·巴卡
  • 外文名: Hannibal Barca
  • 别号名称: 战略之父
  • 性别:
  • 国籍: 迦太基
  • 民族: 迦太基人
  • 出生地: 迦太基
  • 职业职位: 军事家、政治家
  • 主要成就: 赢得坎尼战役、赢得特拉西梅诺湖战役、成为迦太基统帅及行政官、四大军事统帅之一

一、汉尼拔·巴卡

  • 汉尼拔·巴卡,Hannibal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
  • 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
  • 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 他在特拉比亚、特拉西美诺、坎尼等一系列战役中击败了罗马大军。
  • 在同罗马人的交战中,汉尼拔就其个人而言一场未败,堪称奇迹。
  •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他的迦太基人大军在意大利驻留了十多年。
  • 汉尼拔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之一,罗马大军甚至在作战中也采取了诸多汉尼拔发明的战术。

二、汉尼拔·巴卡

生卒: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83年。

汉尼拔是北非古国迦太基的统帅兼行政官。

他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少年时向父亲立下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他奇迹般地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并多次以少胜多重创了罗马军队,使罗马军队再三惨败。

汉尼拔至今仍是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的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被誉为战略之父。

三、汉尼拔·巴卡

  • 世界十大军事家中汉尼拔·巴卡也是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的一位,他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突出表现,当代仍是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的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被誉为“战略之父”,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他奇迹般地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并多次以少胜多重创罗马军队,几乎凭一己之力拖垮罗马帝国,一生只打过一场败仗,是古代对军事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军事家之一。
№目 录
    详细介绍

    人物生平

    早年时光

    汉尼拔出生于公元前247的迦太基,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尔·巴尔卡的儿子。他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败给罗马之后,并没有彻底解决两国的争端。罗马虽然是战胜国,但是贪得无厌的奴隶主贵族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盯着迦太基及其殖民地。和约签订不久,罗马便违约从迦太基手中夺取了科西嘉和撒丁尼亚,后来又以清剿海盗为名从北部侵入西班牙。当然,迦太基也不甘雌伏,而罗马新的挑衅更使它感到如芒在背了。公元前237年, ?汉尼拔之父哈米尔卡·巴卡为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亚半岛。

    根据史家蒂托·李维的记载,当时汉尼拔才9岁,他央求与父亲同行,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

    公元前237年初,哈米尔卡在迦底斯(腓尼基人最古老的殖民地)登陆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首先,他攻占了几座原来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旧城市,保证了迦太基人对海峡的控制权。接着,他又夺回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丧失的领地。经过九年的征战,哈米尔卡逐步征服了当地一些土著居民——伊伯利亚人和凯尔特人。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如迦底斯、玛卡拉等都并入迦太基领土之内。哈米尔卡将获得的部分财富分给他的士卒;另一部分送交迦太基国库,以讨好元老院。为了扩充兵力,哈米尔卡还从当地居民中募集十五万军队,并用当地的物质补充了自己的装备,为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当公元前228年冬哈米尔卡在与伊伯利亚人的战争中阵亡之后,其婿哈斯德鲁巴(Hasdrubal)继任为统帅。

    哈斯德鲁巴采用以外交为轴心的策略,以巩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经贸基础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今西班牙卡塔赫纳),并在公元前226年, 与罗马定下条约,以埃布罗河为双方界线,应许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伊比利亚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并再次逐渐壮盛起来。此时,汉尼拔在是其骑兵部队的指挥官,积累了丰富的骑兵指挥经验。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刺杀身亡,25岁的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虽然年轻,但他却在父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汉尼拔上任后,就积极准备对罗马的战争。他不仅拟订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心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自己的一边。

    接下来两年内汉尼拔除了巩固自己的声势之外并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战。例如,公元前221-220年在两次夏季战役中,他出兵西班牙中部,征服了欧尔卡德斯人、瓦凯伊人和卡尔培塔尼人,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后方安全。公元前219年春,汉尼拔又征服了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顾虑到汉尼拔日渐壮大的势力,罗马人与西班牙城市萨贡托结盟,宣布此城为罗马保护地。因为萨贡托远处埃布罗河之南,汉尼拔认定此举违反了双方的条约,因此出兵将其包围,并在八个月之后攻陷此城。对此罗马向迦太基发出通牒,要其将汉尼拔交付与罗马受审。面对汉尼拔此时如日中天的声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绝了罗马的要求,准备接受战争。据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说,当迦太基政府拒不交出汉尼拔时,罗马使者一手把他的宽袍兜起,一手指着兜起处,微微冷笑说:“迦太基人啊,我在这里给你们带来了和平或战争,你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迦太基人当即回答说:“不,随你高兴给我们哪一个”。于是罗马使者即向他们提出战争。迦太基人同声高呼:“我们接受战争”。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于此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

    罗马人本打算兵分两路:一路由执政官森普罗尼亚率领,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由执政官普布利乌斯·西庇阿率领,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军队,使其不能援助非洲本土。可汉尼拔却惊人地避开了罗马人的主力,冒着极大的危险,率领大军,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向意大利进军。

    翻越阿尔卑斯山

    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决定远征意大利,他分出一部分兵力,由他的弟弟哈士多路巴尔指挥,留守西班牙。汉尼拔自己则率领九万步兵、一万二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从新迦太基(西班牙的卡尔塔根那)出发,经过伊培拉河,击溃了卡塔洛尼亚部落的抵抗。在那里,他遣散了一万多名军纪松散、战斗力较差的士兵,并且留下一万多名驻军,以巩固新开辟的地区。然后,他率领精兵越过比利牛斯山脉,沿高卢南岸向罗尼河方面推进。

    不久,汉尼拔的军队进抵罗尼河下游,离河口只有四天的路程了。这时,河的左岸集结了许多高卢人,他们企图阻止汉尼拔渡河。罗尼河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如果强行渡河,势必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于是,汉尼拔急中生智,想出如下计策:他从当地居民中收买一切渡河的工具,还准备了大量木筏和其他一些简陋的小划子。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又派遣一支强悍的队伍逆河而上,在四十多公里的地方,悄悄地渡到河的左岸,埋伏在高卢人营地的附近,并约定以篝火作为进攻的信号。当这一切准备就序之后,汉尼拔便率领主力开始渡河,并在右岸燃起一堆堆的篝火。高卢人拼命地抵抗,企图阻止汉尼拔渡河。埋伏在营地附近的迦太基军队,趁机烧毁高卢人的营房。高卢人大为恐慌,在混乱中逃散了。就这样,汉尼拔用巧妙的办法渡过了罗尼河。

    汉尼拔用强行军沿罗尼河北上,在中途补充了粮食和武器。九月初,汉尼拔的军队到达阿尔卑斯山主要地带。这时已近寒冷的季节,山中的隘路已经有了积雪。加上阿尔卑斯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难行,山顶白雪皑皑,气候恶劣异常,沿途又不断遭到山里土著部落的拦路袭击,行军非常困难。特别是骑兵和战象的通过,发生了极大的困难。有不少马匹和士兵在狭窄山道上滑倒后掉到深渊里去了。

    这次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行程近900公里,汉尼拔的大军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只用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冰雪覆盖、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岩多路滑的阿尔卑斯山,走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由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不久前刚被罗马人征服的内阿尔卑斯山居民仇恨罗马统治者,所以,汉尼拔的军队开下山时,一些高卢部落纷纷来投奔,汉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马匹。经过修整,精力充沛、斗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举打败了罗马部队。这一胜利使徘徊观望的高卢人很多转到了汉尼拔的部队。

    进入意大利

    汉尼拔的突然出现,使罗马大为惊慌。元老院接到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后,不得不放弃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计划,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他们命令科布列阿斯·西庇阿在波河左岸迎击敌人。罗马军队在河西遇到了汉尼拔的侦察骑兵,双方展开了激战。优势在迦太基一边,罗马执政官本人身负重伤,险些全军覆没。西庇阿只得率领残部渡到波河右岸,避免与迦太基人接战,等待第二支军队的到来。

    当时,执政官森普罗尼亚正驻扎在西西里岛。当他听到西庇阿战败的消息后,立即率领二万五千名军队前来援助。汉尼拔对这支军队的接近故意不加阻拦,想用一次打击来消灭罗马这两支军队。森普罗尼亚求战心切,一心想夺取胜利的荣誉。因此,当他到达波河流域之后,就迫不急待地要求同汉尼拔决战,妄图一举获胜,结束战争。西庇阿已经尝到汉尼拔的厉害,劝他暂时避免同汉尼拔正面交战,主张利用冬季训练军队,以便在来春寻找战机同汉尼拔交战。但是好大喜功的森普罗尼亚,对西庇阿的忠言相劝根本听不进去,并以联军统帅的名义向汉尼拔宣战。

    针对敌方急于求战的心理,汉尼拔决定迅速歼灭眼前这股敌人,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夜间,他布置了一支由两千名步兵组成的伏击队伍,归他的弟弟玛哥率领,埋伏在长满灌木的岸边,以便从后面包抄敌人,切断敌人的退路。另一方面,他命令主力部队在营地燃起篝火,饱餐战饭,待命出击。天刚亮,汉尼拔就命令努米底亚的骑兵出击。迦太基的军队经过一整夜的休息,人强马壮,斗志旺盛,而罗马军队由于长途跋涉,又遭遇风雪严寒之苦,已经疲惫不堪。当努米底亚的骑兵和罗马的骑兵稍一接触,森普罗尼亚就命令他的军队涉水过河,在平原上列队,准备决战。

    当交战开始,罗马人首先发起冲锋。但是,罗马人的马匹一见到战象,队伍就马上混乱起来,并开始向后逃跑。罗马步兵只好迎了上去。他们虽然很疲劳,但仍然勇敢地进攻这些庞然大物,用长矛刺伤它们,把迦太基的步兵逼向后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汉尼拔立即命令他的骑兵出击,从侧面进攻敌人。失去骑兵保护的罗马步兵顿时慌乱起来,并开始向后败退。此时,玛哥的伏兵也从后面包抄过去,切断他们的退路。在两面夹击下,罗马军队全线崩溃,一部分被杀,一部分死于激流之中,只有森普罗尼亚带着一万名步兵冲出包围圈。

    这次战役,罗马损失惨重,四万军队只有一万人生还。而迦太基只伤亡四百人,充分显示了汉尼拔的军事才能。

    波河流域的首战告捷,大大提高了汉尼拔的声望。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说:居住在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对他非常敬畏,“把他当作一个不可战胜的和最幸运的司令官”。据说,汉尼拔诡计多端,为了欺骗高卢人,他经常改变服饰和发饰,时而变成一个老年人,时而成为一个中年人,时而又变成一个青年人,使高卢人对他捉摸不定,产生敬畏心理。结果,有许多高卢部落投靠汉尼拔,并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支持。

    罗马在波河的失利,使人民非常震惊。公元前217年,平民不顾元老贵族的反对和阻挠,选举民主派的领袖盖约·弗拉米尼为执政官,负责统帅军队。另一个执政官是尼阿斯·塞维利阿,他是元老贵族派的代表。

    塞维利阿前往波河流域。在那里,他接收了西庇阿的指挥权。弗拉米尼则率领三万步兵和三千骑兵,却保卫亚平宁山脉以内的意大利本土,企图阻止汉尼拔的进攻。

    汉尼拔在波河流域战役之后,兵锋正旺。为了打击罗马有生力量,以获得更多的战利品,他挥师继续向意大利中部推进。当时,罗马元老院的战略意图是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中部地区。他们估计,汉尼拔向意大利中部进军的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通过阿里米努姆的山路;一条是通过挨特鲁里亚的山路。如果汉尼拔通过前一条路线,有执政官塞维利阿在那里把守;如果他通过后一条路线,则有弗拉米尼拦截阻击。但是,汉尼拔却选择了一条路程最短、然而也是最艰难的进军路线,即从波诺尼亚到披斯托里亚最近的路线。这是罗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在披斯托里亚和佛罗伦萨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沼泽地。汉尼拔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胜利地渡过了沼泽地,绕过了弗拉米尼布下的防线。

    弗拉米尼万万没有料到汉尼拔会越过披斯托里亚沼泽地带,绕过他的防地。于是率军尾追,在特拉西美诺湖中了汉尼拔的圈套。

    公元前217年6月21日,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人的队伍引进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不到3小时汉尼拔的军队结束了战斗。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万5千人阵亡,几千人被俘,仅剩6千人冲出重围,逃入附近的一个村庄。汉尼拔的士兵穷追不舍,在缴械留命的条件下罗马士兵全部投降了。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给罗马士兵全部带上枷锁,立即释放了无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人。

    汉尼拔注意利用罗马和意大利各同盟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孤立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联盟。

    此时罗马人终于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敌人,他们选举费边作为独裁者。费边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不与汉尼拔正面作战,以拖垮汉尼拔。面对此景,汉尼拔采取掠夺和突袭罗马补给基地的方略,激怒罗马人,迫使其应战。216年费边到期后被免职,同年春汉尼拔突袭了罗马重要的粮仓和补给基地坎尼(康奈城),罗马人在新任执政官的影响下,决定与汉尼拔决战。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战争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僵局

    意大利战争至此陷入了一场僵局,罗马人了解到要打败汉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费边的消耗战略。罗马人不给汉尼拔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并不断派出小部队骚扰敌军,旨在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接下来的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军事行动。

    仰仗地方城镇低效率的补给,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迟迟等不到迦太基的援军,无法取得与罗马相抗衡的资源等等因素,使得进军罗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小。虽然在此期间汉尼拔仍与罗马打了几场显著的胜仗,于公元前212年彻底摧毁两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场战役中杀死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他至终无法取得任何关键性的胜利。

    退出意大利

    公元前212年,汉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无法成功占领控制其港口。此时双方的优势已渐渐转向罗马。

    罗马在两次围城后于公元前211年夺回卡普阿,占领锡拉库萨,并在西西里岛上摧毁了一支迦太基军队,平定了当地的起义。同时并与希腊本土的艾托里亚联邦(Aetolian League) 结盟对付马其顿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围攻之后不久便向联军臣服。

    公元前210年汉尼拔再次展现其战略天分,在普利亚地区 Herdonea 之处重挫罗马军,并于公元前208年在 Locri Epizephyri 围城战中摧毁另一支罗马部队。但罗马在这段时间内已渐渐夺回各地失去领土,并在公元前209年内攻下塔朗多,至此汉尼拔几乎丧失了其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

    公元前207年,汉尼拔再次进军普利亚,并在此等待与其二弟 哈斯德鲁巴?巴卡(Hasdrubal Barca) 从西班牙带来的援军会合之后一起进军罗马城。 哈斯德鲁巴不幸的在意大利北部 Metaurus 被罗马军击败身亡。得此消息后,汉尼拔退至 Bruttium,并在此度过他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最后几年。期间汉尼拔三弟 Mago Barca 在利古里亚行动的失败(205 BC-203 BC),及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谈判的破裂,为汉尼拔征服意大利的计划鸣起丧钟。

    于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战将近十五年后,汉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对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败在汉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与其父同名)率领入侵迦太基的罗马远征军。

    【第二次布匿战争,尾声(公元前203–201年)】

    返回迦太基

    在汉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军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内的主和派打算与罗马商讨休战协议。主战派召回汉尼拔,恢复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汉尼拔被任命为军队统帅,掌管由非洲军与汉尼拔从意大利所携佣兵组成的联军。

    公元前203年,汉尼拔与大西庇阿在和平谈判中首次会面,尽管他们互相仰慕对方的军事才华,在罗马坚持指责迦太基违背第一次步匿战争后的合约之下,谈判宣告破裂。不久双方进行了关键性的扎马战役。

    扎马战役

    扎马战役与第二次步匿战争中其他战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迦太基在步兵数量上占了优势,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东努米底亚王Masinissa 倒戈加入罗马阵营之后,罗马军首次拥有了骑兵优势。虽然逐渐年老的汉尼拔在多年征战意大利之后身心俱疲,但整体来讲迦太基仍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拥有为数八十的战象。

    罗马的优势骑兵在战斗开始不久便击溃迦太基骑兵并一路追出战场, 而大西庇阿设计的战术阵形轻易的化解了汉尼拔象兵的威胁。即使如此,双方仍进行了一场硬战,战情甚至一度显示汉尼拔即将获胜,但大西庇阿适时的重整其部队,与全胜调头归来的罗马骑兵向迦太基军前后同时进击。迦太基军的阵线至此崩溃,据估计此战迦太基损失了 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伤,而罗马军总共只损失了 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战败后对汉尼拔的军事能力失去了信心,于是随即向罗马投降,正式结束第二次步匿战争。战后罗马向迦太基定下了极为苛刻的条款,除了巨额战争赔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土,海军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盗的军船,并从此不得在未经罗马许可下建立军队。

    战后和平时期

    四十六岁的汉尼拔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证明他在内政上的能力不亚于他的军事才华。战后他先低调行事了一阵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败使他不久之后便出头予以整治,他被选为行政官后恢复了这个职位的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流亡与辞世

    扎马战役之后七年,罗马人开始顾虑迦太基人复苏的经济会对他们再次造成威胁,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汉尼拔。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首先拜访了迦太基的故乡腓尼基的推罗城,随之旅行至以弗所,被准备向罗马开战的塞琉古帝国国王安条克三世奉为上宾。

    汉尼拔不久便发现安条克的军队无法与罗马军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议他派遣舰队登陆意大利南部,并自愿率领这批军队。但听信内臣进言后的安条克三世不愿将任何重要职位交给汉尼拔,因此未予采纳。据斯特拉波与普鲁塔克所记,在这段期间内他亦花了一段时间在亚美尼亚王国宫廷中,帮国王阿尔塔克西一世兴建新首都Artaxata。

    公元前190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锡德战役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帕加马交战的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一世。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据推测是服用鸦片自尽。

    其死亡的正确年代仍受到争议,但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似乎暗示汉尼拔与小其十二岁的大西庇阿同于公元前183年过世,享年六十四岁。

    主要成就

    战无常法——为争夺信息前沿控制权而战斗。

    随着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第二次布匿战争全面爆发了,而汉尼拔则在这场战争中显示了他卓越的统帅才能和超常的军事才华。他在大战略层次上的战争艺术和实施战争的指挥作战中有许多思想都值得后来人借鉴。

    汉尼拔在大战略层次上对人类战争理论的贡献就在于,他通过一群雇佣军打代理人战争将迦太基的“战略前沿”置于对手的领土上,从而使对手长期无法对迦太基本土形成威胁。

    而在指挥战争中一般采用有效规避对手主力部队、并打击敌方实力较弱的部队的方法。采取不断骚扰和袭击对手的方式,消耗对手的战斗力,然后以逸待劳击破敌军的方式。塔古斯河战役体现了这一思想。汉尼拔经此一仗,使附近的部落闻风而丧胆,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局势也因为这一次的大捷而稳定了下来。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引爆原因是汉尼拔攻陷了萨贡托城,而该城与罗马有着非正式的同盟关系。罗马人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也直接导致了汉尼拔做出了入侵意大利的决定。也使他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战略才华的舞台。公元前217年6月21日的特拉西米湖战役是汉尼拔在与罗马交战中理想的第一笔,此次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对汉尼拔的一生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继续在罗马境内展开斗争铺平了道路,也为汉尼拔下一步进行大规模的袭扰战埋下了伏笔。应该说特拉西米湖战役的胜利使罗马执政者们真正开始注意起这个在其心脏发起战争的人的价值。从此以后,大规模的战役不断爆发,数十万罗马青年因之而丧命。而仅仅局限于这一场单独的战役来说,汉尼拔的作为已经足以震惊罗马。随后,罗马人为了防止汉尼拔进攻罗马城,把所有的居民动员起来武装,准备保卫罗马城。但汉尼拔并没有打算进攻罗马城,而是开始在罗马境内机动作战。他采取了一个比较明智也符合利益的方法,避开敌人强大的主力部队,对小股敌人进行打击。汉尼拔用以战养战的方式来攻城略地,补充物资,攻克其它防守薄弱的罗马城镇。

    这就是汉尼拔“间接路线战略”的作战方法,同时也将自己的战略前沿深深地根植于对手的领土之中。汉尼拔前期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一种战役上的胜利,更重要的,他的胜利,更多的是一种全新作战理念的胜利。

    汉尼拔的战斗生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对自我进行提升的过程。而汉尼拔对罗马的成功入侵,将成为汉尼拔战争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笔。

    汉尼拔的战略战术,在本质上,是避敌主力,在不停的扰敌过程中消耗敌人的实力。与此同时,汉尼拔战略思想对世界军事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战争不再有特定的前线。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战争规则。在汉尼拔的战争中,雇佣军所到之处,便是前线的延伸之地。当汉尼拔的军队出现在罗马城外的时候,罗马城就是战争的前线。

    将战场建立在敌人的腹地,将前线放在敌人的家门口,这不但有利于保护本国的经济不受到敌人的打击,同时,严酷的军事形式,将对敌国上下造成沉重的心里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汉尼拔的“前线延伸”,也是一种成功的心理战。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汉尼拔没有完成其预定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尼拔战略的失败。即使是在当代,汉尼拔的作战思想对我们仍然有极大的启示。

    现代人普遍认为,边界是指陆上和海洋边界,这是在地图上明确标识出来的。事实上,早在汉尼拔征战罗马时期,边疆的概念早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固有陆地或海洋边界的概念了。

    当汉尼拔在罗马的境内作战的时候,已经将迦太基的战略边疆锁定在罗马国内。在汉尼拔深入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十几年中,罗马穷于应付汉尼拔的境内作战,是无法抽调兵力侵犯迦太基的本土的,在实际上,迦太基的边疆已经被汉尼拔延伸了。

    汉尼拔曾经在特拉西米湖战役结束后释放了大量的罗马共和国的同盟者战俘,并对他们做演说:“我之来此不是要和意大利人作战,而是要帮意大利人向罗马作战。”同时他又把所有被俘的罗马人全戴上枷锁予以扣留。汉尼拔的意图非常简单,意大利作为罗马的盟友,是罗马对外进行作战时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个部分早就不能够忍受罗马人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因此,拆散罗马与意大利的联盟,对汉尼拔在罗马境内的战争十分有利。或者可以说这是孙子“伐交”理论的一个国际版本。在汉尼拔把迦太基的边境延伸的过程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应该非坎尼战役⑽莫属了。这场战役不但使汉尼拔名声更为之大噪,也部分实现了汉尼拔瓦解罗马意大利联盟的愿望。由于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世界历史上被公认为是一个军事杰作。坎尼战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层面,还直接反映在它的经典意义上,尤其是以少数战胜多数的意义。战役爆发时,罗马军队以80000步兵和6000骑兵对汉尼拔的40000步兵和12000骑兵,由于汉尼拔在骑兵数量是罗马骑兵的一倍,所以汉尼拔的战术必然是围绕着机动能力非常强的骑兵来做文章。

    汉尼拔在其征战罗马期间,依靠其骑兵部队屡次对罗马军队发起以少胜多的战役,并屡次取得胜利。无怪恩格斯会说:“汉尼拔是依靠其骑兵坚持在意大利的长期战争的。”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改变了其惯有战术,他们开始重点防守未失陷的地区,并尽力限止汉尼拔从新的同盟者中得到给养,慢慢消耗汉尼拔的力量,实行全国为上的坚壁清野大战略。这一大战略在后来的战争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军事评论家和战史研究学家认为,汉尼拔在与罗马人的战争期间,有一个最致命的失败之处没有攻取罗马城。因为,罗马城是罗马精神的象征,也是罗马城邦共和国体系的支柱与核心,如果汉尼拔能够在其战争中将罗马城作为打击重心,那么战争将在最快的时间内结束。

    人物思想

    汉尼拔的战略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外交上孤立敌人。汉尼拔精通各种语言,尤其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还有高卢语。这样不仅仅是为了指挥他手下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雇佣军,还是为了和罗马周边国家、民族结盟,从外交上孤立罗马。“从外交上孤立敌人,尽量争取可能的盟友”这个思想是汉尼拔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的(以前希腊人这样做过,可是他们都只是局部的、习惯性的做)。在战前汉尼拔和希腊地区的城邦达成了一起进攻罗马的盟约,他还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刚被罗马征服的高卢人达成了盟约。所以一开战,罗马人便同时在西西里、希腊还有伊比利亚开战,三面作战使得罗马人迟迟不能集中兵力取得一个战场的胜利。

    第二个就是汉尼拔最令人惊叹的杰作了:模糊的国界线,军队就是国家的边境。这个战略思想在西方影响了非常的广泛,连如今美国的国家战略“境外战争”都是这种战略思想的现代版。汉尼拔考虑到了战争对国家经济的破坏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战争引向罗马本土,从而最大化的削弱罗马人的战争潜力,而减少迦太基的损失。这个思想的指引下,汉尼拔完成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行军,哪怕部队不断逃跑、减员严重、道路不通、土著骚扰不断,汉尼拔也没有放弃,从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三个战略思想就是“分化瓦解”。和外交孤立不一样的就是他的对象是自己当前的敌人而不是可能的盟友,这在以前“敌人是敌人,朋友是朋友”的西方是从来没有过的,甚至以后都出现的非常少。他利用间谍、俘虏还有有计划有针对的进军从而分化了罗马和罗马同盟间的关系,使得罗马人一度不相信自己的附庸军团同盟军团,最终汉尼拔的战略有了效果:意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阿倒向汉尼拔。但是由于汉尼拔得不到本土的支援,他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这些倒向自己的同盟,所以这个战略还是失败了。

    第四个不算战略思想但是也算是个伟大的创举:信息的获取和间谍的应用。汉尼拔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在异国他乡、别人的老家门口纵横驰骋16年,就是汉尼拔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汉尼拔在开战前就对罗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并且派出了大量的信使联系周边国家。开战前汉尼拔已经和山南高卢的一些部落达成了盟约并且当时的希腊、爱琴海诸城邦达成了一起进军罗马的盟约(尽管后来希腊人不敢进军,但是还是拖住了大量的罗马军队在边境)。并且汉尼拔还派遣了大量的间谍和信使进入罗马,刺探军情,离间罗马人和罗马同盟的关系。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进军路线连罗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汉尼拔知道罗马人不知道的道路,这就是间谍的作用。令人津津论道的特拉西米若湖战役之所以能够按照汉尼拔的部署,就是因为在此之前汉尼拔巧妙地穿越了大草地,越过了罗马重兵把守的大路,把罗马军团甩在了后面。所以罗马人怕汉尼拔进军虚弱的罗马,不得不在后面紧紧追赶、急于求战,从而掉入了汉尼拔精心设计的战场。

    第五、汉尼拔在其战争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军队中有很多的雇佣军,早在远征意大利之前,汉尼拔就在西班牙征集了一支优秀的善于作战的雇佣军部队为其战略目标服务。

    迦太基是个发达的商业国家,所以这个国家的商人和富有的农民们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到国家从军。在汉尼拔远征意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从欧洲和非洲各地雇来的,应该说汉尼拔是世界上较早大规模使用雇佣兵部队参加作战的军事统帅。

    虽然使用雇佣军可以减少迦太基人的伤亡,不过,大量使用雇佣军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雇佣军在进军罗马的途中因为受不了艰苦而逃跑,因此,当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汉尼拔的远征大军就已经不足半数了。另外,雇佣军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给汉尼拔时,为了维护雇佣军巨大的开销,汉尼拔必须在罗马境内攻城略地,抢夺财产。这样的掠夺,自然会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但不管怎么说,雇佣军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迦太基的克隆人军队。除此之外,汉尼拔十分重视谋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计”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利用一切战争资源的思想。

    汉尼拔十分重视收买人心,有时候,他将自己扮作来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当地酋长相信他所说的话。在领导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雇佣军部队时,汉尼拔经常把打胜仗后俘获的奴隶分给自己军队中的高卢人,使他们有获利的机会,从而更死心塌地的为他去作战。汉尼拔的几次胜利使其在意大利半岛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于汉尼拔能够消灭罗马,使他们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就是最早的“战争红利”驱动心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汉尼拔·巴卡】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汉尼拔·巴卡 小编为您整理汉尼拔·巴卡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