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非凡。他以顽强的拼搏精神,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李惠堂是二、三十年代首屈一指的著名中锋。尤以过人射门和跌射誉冠足坛。他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往往使守门员反应不及而目送球儿直飞网底。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作亡国奴,遂于1941年以借名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李惠堂41岁“挂靴”退伍,足坛生涯长达25年。
主要经历
早年经历
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
1909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现为锡坑镇)老楼村居住。由于天性喜爱足球的,在那里他勤于锻炼。在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
1915年左右,回到香港。
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
运动生涯
球员生涯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
1922年夏天,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
1923年5月,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1923年8月,随南华去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
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其在上海期间,正值他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
1926年,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
1927年,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
1936年,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但由于一路征战,球员已疲惫不堪,到奥运会比赛时,以0比2负于英国国奥队,首轮即遭淘汰。
1939年,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
1942年,到梅州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
1943年,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州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47年,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裁判生涯
1948年,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
1954、1958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65年,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1966年,担任亚洲足球联合会和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
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1979年7月,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
主要著作
著有《足球经》、《球圃菜根集》、《足球技术》、《足球规则诠释》、《杂果盘》、《香港足球五十年》、《足球登龙术》、《足球读本》、《鲁卫吟草》、《南游散记》等作品。
荣誉记录
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
于1923、1925、1930、1934年代表国家队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1976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与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什齐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李惠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