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64年9月22日生。
1983年自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获博士。
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
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曾经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任教2年。人称“北大醉侠”。
主要作品
著有《47楼207》、《空山疯语》、《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独立韩秋》、《匹马西风》、《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笑书神侠》、《四十不坏》、《千夫所指》、《生活的勇气》、《脍炙英雄》、《四十五岁风满楼》等文集、选集。在多家电台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设坛讲授金庸武侠小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金庸和鲁迅。并出版《正说鲁迅》。
主要观点
“醉侠”只能喝半瓶
孔庆东说:“有很多人知道我的祖籍是山东,是孔子的后人,我又是来自东北,听见‘醉侠’这一称呼就以为我很能喝酒,但事实上我本人是不胜酒力的,最多也就喝半瓶,醉侠是我个人希望达到的某种境界。”
金庸不是自己最爱
有报道称,金庸的《雪山飞狐》是在“金庸迷”孔庆东的倡导下进入北京中学教材的,2007年08月28日,孔庆东一听这个问题就来了精神:“今年的语文课本里一篇金庸的小说都没有。为什么孔庆东编的语文课本就一定要有金庸?金庸在我的喜好里还排不到前五呢。”“金庸好不好?是好。但金庸的作品很多都是长篇小说,怎么节选就是一个大问题。”
鲁迅的地位不可动摇
孔庆东最欣赏的作家是鲁迅。尽管孔庆东醉心武侠,不过当提到鲁迅和金庸时,他的反应依然很大。“祥林嫂讲了80年了,但从来不会从课本里退出去,因为这部作品很让人感动。就连来中国的留学生读鲁迅的作品也会感动。不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讲的确太深了。”
《百家讲坛》很危险越来越娱乐化
《百家讲坛》越来越娱乐化,这点比较危险,它表现出的趋向性就很危险。因为学术的东西只能是更让人爱听但不能娱乐,如果那样就偏离了它原有的轨迹。现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追求收视率,这也许是《百家讲坛》最应该*惕的。”
学术思想
孔庆东,据称是孔子的后代。如果说孔子后代中著名的大有人在,孔庆东实在不算什么。正如他的姓氏给他带来的,这个人跟传统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不过,这种难以割舍,除了继承之外,更多地是有着解构的意义。
解构传统
中国人解构传统,并非始于二十世纪。早在元明时代,纵然理学盛行,由于知识分子受到理学的打压,人欲在天理面前居于弱势,就不得不对传统进行解构了。元杂剧那种来自底层的声音已经是一个信号。到了明朝,这种声音已经从底层走向高岗,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和《金瓶梅》这四大奇书的出现。《三国》尚兵家,《西游》以佛为底子三教合一,《封神》尚道家,《金瓶》尚世俗。尽管这四大名著中仍然存在着道德的意义,但已经跟理学、道学相去甚远。有明一代,处于中国文艺复兴的前夜。这股潮流,延伸到清代,仍然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杂书”产生,而清代甚至对戏曲特别入迷,元明的《西厢记》《牡丹亭》在清代大受欢迎不说,《桃花扇》也在这个时代正式登场。到清末,慈禧对京戏的发展也起到了长足的作用。慈禧那句有名的“戴上行头,就是帝王将相,不用向老佛爷下跪”更是表现了对戏曲的尊重。但这一时期的解构,纵然有破,也有立。传统被解构之后,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中国人就有这样的能力,在逻辑搞通之前,先进行揉和,直到最后跟逻辑契合为止。这也是中医存在的意义,这里就不多说了。
解构孔子
二十世纪早期,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人解构传统的步子明显加快了。孔子在二十世纪遭遇了两次最严重的挑战,一是“打倒孔家店”,二是“打倒孔老二”。西学逻辑鲜明,思维清晰,一百年过去,孔子早已不是圣人。解构继续进行,传统依然坚挺。回头看这一百年,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二十世纪不过是中世纪以降中国人解构传统的历史长河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段历史除了打上西学的标签看的格外
醒目之外,跟先前的解构其实是不能分离的。从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一种端倪,破的是传统糟粕,立的只是传统中的精华。在这种解构传统的历史中,孔庆东走上了历史的对立面。“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坏事不难,但要一辈子都做坏事,就非常难得了。”这一句改编自老毛的话被孔庆东用来说欧阳锋,一改先辈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拳拳之心,而是用一种戏谑的口气,从人性的最深处正视一个人。孔子的后代在这里已经采用了西方人学的立场。人是大写的,人不是道德条条框框可以框死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不是符号,人是活生生的。
选择金庸
孔庆东选择了金庸,在王朔看来,这是给金庸抬轿子。但王朔不明白,一个人之所以被人抬轿子,是因为这个人有轿子可抬。一个人之所以给别人抬轿子,除了阿谀的原因,另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利益,一个是给对方抬轿子已经到了一种历史的需要了。我找不到孔庆东阿谀金庸的动机,也看不出孔庆东给金庸抬轿子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诗》三百篇,不得不发。孔子的后代在这里又继承了先辈纯正的诗情,我读书,我感动,于是轿子就抬起来了。
孔庆东这一轿子,实际上是解构了一种新的传统。也就是在几十年的文学世界里,评价文学的某种标准。学者们不是去深刻体察文学的内在意义,津津乐道于文学的外部形式,只要看着不顺眼的,一概不接受。天啦,以这种文学标准,如果从古以来就是这样,人们就只能读到祭司的祝辞,真正的文学从冒头的时候起,就会被迎头打死。文学一旦有了章法,文学也就死了。因为文学从一开始就是破除章法而不是建立章法的。谁能让人耳目一新,谁的文学才是好文学。谁的文学跟别人一个样子,谁的文学也就没有生命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孔庆东】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