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韩侯故里,即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内。淮安市(原地级淮阴市)自秦置县(公元前221年,当时叫淮阴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淮安市自古名人辈出,素有“九省通衢”“入京孔道”之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长卿、苏轼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淮安留下许多华美的词章。秦时古淮阴治所在地设在淮安市码头镇,因此古淮阴指代的就是今天的淮安市码头镇及其周边地区。
漂母祠
漂母祠为一民房式四合院。正屋面南三间,硬山隔扇直棂窗。正堂供奉漂母塑像。左右联书写着:“人间岂少真男子,千古无如此妇人。”门前的楹联更是工整:
一饭食韩信,巾帼丝巾早把黄金轻粪土;
千秋拜遗庙,淮流堤旁有谁青眼识英雄?
这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一年四季皆有绿色,鲜花常开,幽香暗送,来此游人小憩片刻,如同置身画中,是淮安重要的旅游胜地。
漂母墓
简介
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其坟墓仍存于今淮阴区码头镇境内,俗称泰山墩,历史文献中常称之为漂母墓。后经考证,此墓为清代墓葬。
北魏郦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经注.淮水》中写道:“淮阴故城东西两冢(冢:坟墓),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现墓直径50米,高20米,仍显得格外壮观。墓北有石碑三方,其一碑高1.25米,宽0.6米,建于民国十九年,正碑上刻“漂母墓”三字,并有附文,记载漂母食信于淮阴的事迹。其二侧碑是清光绪三十二年为护墓而立,上刻“遵奉清河县宪李‘漂母古墓禁止取土’,批示严禁,并责承该乡保,实力保护,光绪叁拾贰年肆月拾叁日”。其三碑为解放后当地政府所立。反应了邻县人民对韩信的怀念之情。
典故
一饭千金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和张良一样,亦是出身贵族。但楚国灭亡后,沦落潦倒不堪。曾在下乡南昌亭亭长家混饭吃,时间长了,亭长老婆对他很厌恶,一天大早坐在床上把饭吃完了。韩信赶饭,扑了个空,知道是自己蹭饭遭嫌,人家以此来羞辱自己。他也不说什么,气鼓鼓地就跑出去了。
跑到外面也没吃的,他只好去河边钓鱼。这时,有一群帮人家洗衣服布匹的妇女(即漂母),刚好也到河边来洗衣布。其中一位老妇见韩信饥饿可怜,每天将自己的那份饭分成两半,留给韩信一半,就这样毫无厌倦之色地救济他,直到工作全部完成离去为止。韩信非常感动,对漂母说:我将来富贵了,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漂母生气地说:我给你饭吃,是可怜你虽贵为王族后人,却沦落到不能养活自己的地步,不是为了图你报答!
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漂母却已经去世。于是韩信散千金给手下的士兵,命令他们每人都用衣服从外地兜一堆泥土来,堆砌在漂母的坟上,于是便出现了十分壮观的漂母墓。又由于外地的泥土与淮阴当地泥土颜色不同,因此漂母墓的颜色在当时也特别显眼。
韩信为感谢漂母的施饭之恩,用千金命将士搬土造坟以纪念漂母,便是一饭千金这一成语典故的来源了。
韩侯钓台
在古运河淮安段的堤岸上有一座高耸的牌坊,上面镌刻着“韩侯钓台”几个鎏金大字,颇为醒目。牌坊下有一亭,亭左侧是漂母祠,下首就是韩侯钓台。韩侯钓台为一砖砌亭,前竖书“韩侯钓台”,背面则有淮阴市人民政府所撰的“重建韩侯钓台记”一文。
胯下桥
明万历年间,淮安府的主政者在今淮安(原淮阴市)修建了胯下桥木牌,并于清同治丁卯年重建。 1978年,当时的淮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在竹制木牌坊上,横写着三个遒劲的隶书大字:“胯下桥。” 漂母祠、韩候钓台、韩候祠,与胯下桥情况相同,均迁建在河下镇的古运河堤上。它们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建。明清时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必经之处,清人刘培元的《韩侯钓台记》中说道:“淮阴故城偏在一隅,游迹罕到。而此台孤悬,往来凭吊无虚日。”记载了这些后人所作的韩信遗迹当年的盛况。
韩候祠
景点介绍
在镇淮楼的东北方,座北朝南,原为三进花园式建筑,在正殿上,有韩信坐像,两侧有侍童分立左右。殿内悬挂着“乃白精心”、“国士无双”、“兴汉三杰”等牌匾,两面山墙上镶嵌有韩信事迹和明人题刻。后渐湮废。
1982 年,当时的淮阴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尚存的后殿进行了大修。重建了围墙、门楼。门楼上首镌刻着“汉韩侯祠”的隶书大字,重建的正殿为单檐硬山隔扇,仿汉建筑风格,显得古朴庄重。殿内重塑了韩信像,修复和添置了一批文人题刻。院内广植花草,栽种青松翠竹。
补充说明
根据《水经注·淮水》:“淮阴故城东有两冢,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投金增陵以报母。东一陵,即韩母冢也。”可知淮阴故城在近淮阴区码头镇附近,韩信乃近淮阴人,但是因为秦汉时期的淮阴面积很大,和今天的淮阴是两个概念,这一观点在近几年的考古中被肯定。韩信的出生地大致应该在今淮安市淮安区。淮安区关于韩信的古迹始建于明代,是家乡人民对于韩信的纪念建筑。
韩候公园
码头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修缮了关于韩信的历史文化胜迹。韩信故里公园内修缮了淮阴侯庙、韩信钓鱼台、胯下桥、漂母岸、千金亭等古迹。2003年竣工对外开放。公园入口前为64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门口上方横额“伪韩侯故里”四个镏金大字,为陈立夫先生99岁时题写。公园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万平方米。园内诸景点按秦汉建筑风格在古迹原址上修复,各景点围绕韩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布,在竹树掩映、曲径通幽中,显得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淮阴侯庙
相传在公园前191年汉惠帝大赦天下,即令射阳侯刘缠(即项伯)为韩信建祠,后圮废于宋末元初。今淮阴侯庙重建于2002年5月,位于韩信湖南岸,背对湖水,寓意韩信背水列阵,用兵出神入化。其建筑为典型的汉代风格,由山门、庭院、回廓和大殿组成。山门面阔8.8米,进深5.6米。两侧抱柱楹联:“仗剑辞淮市,桑梓留鸿,巨仁大义钦神鬼;登坛将汉兵,中原逐鹿,伟略奇谋烁古今。”庭院两侧是与主体建筑连为一体的回廊,廊内墙壁上镶嵌28块石刻画,画面选取韩信一生28个生活片段,每一块石刻画都是一个成语故事,生动而逼真。
韩信钓台
2002年修复。钓台背倚淮阴侯庙,面宽12.10米,侧宽8.8米,亭额“伪韩侯钓台”五字。两侧亭柱楹联:“枵腹待机,反秦猛士能藏志;急流垂钓,命世雄才只赚龙。”“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钓鱼台临水面的楹柱上亦有楹联:“千秋共钓,怀瑾握瑜双国士;异代同逢,扶周兴汉两鱼竿。”楹联把兴周名将姜子牙与韩信一起颂扬,强调韩信在建立汉王朝中无出其右的功勋。
位于韩信湖南岸的韩信钓台,这是韩信少年时钓鱼的地方。后因水患,原钓台被毁,碑亦无存。钓鱼台为亭台式建筑,背倚淮阴侯庙,亭额为陈立夫老先生手书“韩信钓台”,两侧亭柱有对联为:“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钓台临水的旁柱上对联是:“千秋共钓,怀瑾握瑜双国士;异代同逢,扶周兴汉两鱼杆”。韩信钓鱼台、姜太公钓鱼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个钓鱼台。韩信钓台的对岸就是漂母岸,是漂母为人漂洗丝麻并施饭给韩信的地方。《史记》中记载:韩信在城下钓鱼,因家贫,常饿着肚子,漂母就连续数十天将自己带来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十分感激,对漂母说:“将来一定报答您老人家。”谁知漂母十分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为公子你感到悲哀才这样做的,哪里希望你报答呢!”唐代诗人崔国辅来淮观赏古迹,曾留下《漂母岸》诗曰:“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昔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漂母岸为一组依水而建的品字形的亭台式建筑,主亭与侧亭之间有曲折回廊相通,立柱上有对联:“爱心未料施豪杰,慈母何须赋姓名”,“漂也劳艰,饭饥只为悯王孙;贫而慷慨,母爱信能弥宇宙。”称颂了漂母慷慨施食的美德。原建筑计划没有这么大,设计专家通过考察,坚持将纪念亭台加大。设计专家的理念是,自古传颂中华民族古代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即孟母、漂母与岳母,人称“三母”,孟母三迁为了儿子学业有成;岳母刺字嘱告儿子精忠报国;而漂母施饭是将母爱授于一个无亲无故的受饿青年,而且还施恩不图报,不是更伟大吗
胯下桥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韩信衣锦还乡后,以德报怨,仍给屠中少年授职。后乡人立胯下桥纪念此事。旧志对胯下桥多有记载,1993年,码头镇政府仿修胯下桥券门。
千金亭
位于韩信湖东岸。韩信少时垂钓湖边常受漂母施食,信曾对漂母表示:“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人家。”漂母说:“我是同情你不能养活自己,哪里是指望你报答呢!”韩信衣锦还乡后,赠漂母以千金。码头镇旧有千金亭毁于水患,今千金亭为2003年复建,亭呈正方形,亭额上有“千金亭”三字,亭柱悬有两副楹联:“爱心本无价,然诺足千金。”“宏慈博爱千金难买,至信精诚一诺弗移。”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淮安市韩信故里景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