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点
斯盛居
千柱屋里至今依然有人居住,多数为斯氏后裔,虽然各个家庭相对独立,却廊檐相接相合,互不隔离,像一座微缩的城池,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千柱屋,因屋有千柱而得名,由斯元儒建造。斯元儒(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岁,旌“五世同堂”。道光间建县试考棚,输二千金。奉旨准建“乐善好施坊”。
千柱屋坐南朝北,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设有重檐式门楼5座,全部有石雕或砖雕作品进行装饰,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皆形象生动逼真,极其精美。建筑分布5条纵轴线,3条横轴线,为庭院式组群布局,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屋内廊柱林立,据说共有121间房间,1200多根柱子;门户重重井然有序,千柱屋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天井,各院间以檐廊相通。千柱屋正厅门楼上镌“於斯为盛”4字,门额四周用砖雕人物、山水、龙凤等图案装饰。过门楼即为正厅,五架抬式结构。正厅两侧分设“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仁寿堂”,均用青石镌刻楷书堂名镶嵌于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辉”、“一枝挺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多方。正厅照墙上有《百马图》砖雕。用21块长0.34米、宽0.30米的青砖浮雕拼幅而成,总长7.04米。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匠心独具。千柱屋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礼法和家族制度的体现,门户各自独立,整体却是一个大户人家,有“小家”的私密,更有“大家”的融洽,整个千柱屋被一种精心安排的和睦气氛包围着,虽然当时也有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分,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现实,使得处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人们更看重宗族的团结和族人间的友善。
发祥居
发祥居,因门厅有“长发其祥”门额而名,俗称“下新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为斯元儒胞兄元仁的住宅。坐北朝南。东西宽59.4米,南北深54.80米,占地面积3255平方米。平面以中轴为中心,作对称式布局,中轴建筑三进,依次为门楼(屋)、大厅和座楼。左右两侧设东、西厢楼,边门出入。东、西厢楼与中轴各进建筑,既以廊轩互为贯通,又相对独立,形成半封闭院落的格局。发祥居设计技艺独特,布局合理,造作讲究,其木雕工艺精细,手段多样,题村内容丰富,间缀以砖雕与石雕,整座建筑犹如雕刻殿堂。
笔峰书院
从千柱屋后拾级而上约数百米,有“林泉之胜,甲于一邑”的笔峰书屋,是斯元儒为本家子弟研读圣贤著作而建,后来也一度成为本村的小学。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有三层楼,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从石龙吻中喷出。林泉之胜,甲于一邑”。《志》中所载,今天绝大部分依旧存在。书屋门前有盘槐两株,枝干老态龙钟,曲虬横卧,一若青狮,一若白象,皆为不可多得之古树名木,颇具观赏价值。屋前古木参天,虽经历沧桑岁月,依然苍翠欲滴,生机盎然。作为斯氏后裔的私立学校。虽然面积尚不及千柱屋的十分之一,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书屋,斯宅人“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才能有了现实的载体。
通往笔峰书院的道路两旁,紫薇、龙柏、石楠等名贵花木成荫,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离书院约50米,有两株巨型罗汉松,书院前又有两株盘槐,左如狮,右似象,花木层层相叠,平添了一份幽谧。宁谧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呼应着远处飘来的悦耳泉声,或许还有悠扬的晚钟声若隐若现。面对着淡淡的月色铺散在苍凉的书院上,或许,斯元儒许下了一个庄严的心愿,从而在灵魂的内核刻下最深沉的痕迹,要让子孙万代好好读书。
笔峰书屋与千柱屋同时建造,是斯家专门为子孙读书而建的家塾。教室设在楼上,据说早先没有楼梯,学生到教室上课须从竹梯爬到楼上,读书时则撤掉竹梯,直至放学。学生白天读书时是不许下来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安心只读圣贤书。由此可见斯家对读书的重视,由此可见斯族先贤的良苦用心。
所获荣誉
2001年发祥居,千柱屋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千柱屋景区获评国家AAA景区
2012年诸暨斯宅村入选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
千柱屋景区还是影视拍摄的取景地,如《天朝国库之谜》,《西施眼》,《甘溪纪事》,《中国母亲》,《风和日丽》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诸暨千柱屋景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