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历
早年经历
1775年,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想用强制性手段将其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
1781年,进入波恩剧院乐队当小乐师,有机会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是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对贝多芬一生影响很大。
1783年,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1785年至1786年,转向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完成《三首钢琴奏鸣曲》(woO36)。
1787年春天,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同年,结识华尔斯坦伯爵。
1790年,结识作曲家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是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
1792年,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
维也纳初期
1793年,向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
1794年,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
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
1796至1797年,创作完成《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并于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将《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
1800年4月,《第一交响曲》(Op.21)、《降E大调七重奏》(Op.20)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首演。
1801年,创作完成《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 no.2);同年,还完成了《弦乐五重奏》(Op.29)、《弦乐四重奏》(Op.18)。
1802年,听力下降严重;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完成《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成熟时期
1803年,神剧《基督在橄榄山》《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首演;同年完成《第三钢琴协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1806年,创作完成《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园)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首演。
1809年,《科里奥兰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C大调弥撒》相继问世。
1810年,因耳聋与许多亲友疏远。
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
创作晚期
1814年,《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相继上演,成为维也纳狂热事件。
1819年,听力完全丧失。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
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
1826年,《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歌剧《费德里奥》最后版本予以发行 。
1827年,伦敦爱乐乐邀请其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主要作品
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以下部分作品:
交响曲
1796年 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
1802年 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1804年 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 “英雄”)
1806年 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1808年 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 “命运”)
1808年 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 “田园”)
1811年 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1812年 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1824年 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 “合唱”)
第十交响曲(未完成)
1813年 威灵顿的胜利(战争交响曲)(D大调 Op,91)
钢琴协奏曲
1796年 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
1795年 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1800年 第三钢琴协奏曲(c小调)
1809年 第五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
室内乐
1796年—1800年 管乐七重奏 降E大调
1796年—1797年 管乐六重奏 降E大调
1794年—1795年 管乐六重奏 降E大调
1796年—1797年 管乐五重奏
1800年—1801年弦乐五重奏(3首) C大调
1799年 第一弦乐四重奏 F大调
1800年 第二弦乐四重奏 G大调
1800年 第三弦乐四重奏 D大调
1800年 第四弦乐四重奏 c小调
1800年 第五弦乐四重奏 A大调
1800年 第六弦乐四重奏 降B大调
1806年 第七弦乐四重奏 F大调
1806年 第八弦乐四重奏 e小调
1806年 第九弦乐四重奏 C大调
1809年 第十弦乐四重奏 降E大调
奏鸣曲、变奏曲
1800年 圆号奏鸣曲 F大调
1796年—1797年 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F大调
1798年 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g小调
1808年 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A大调
1815年 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G大调
1815年 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D大调
1796年 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变奏曲 G大调
创作特点
总体特征
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分类特点
交响曲
最集中体现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九部交响曲。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在手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使奏鸣曲式各个部分规模扩大了,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展开部作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冲突,比如《第三交响曲》的展开部。
交响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英雄性、戏剧性,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第二,生活风俗性、抒情性,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第三,群众性,舞蹈性,如第七交响曲。
钢琴作品
除交响曲之外,钢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是五部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形式宽广,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海顿与莫扎特。
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最后确立了它严肃的思想感情、抒情并富有哲学意味的体裁。尤其是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表现了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深刻的心理刻画,各种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结合。
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数量较少,却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致远方的爱人》是第一部浪漫性的声乐套曲,其他大部分歌曲多是淳朴的日常生活的书写。
人物影响
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例如: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