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地坛公园

时间:2024/11/20 4:46:4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举办时间一般在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以皇城文化、地道民俗、传统民间艺术闻名于世。传统项目包括仿清祭地表演、黄梅雅韵、天桥绝活、民间花会等演出。风味小吃汇集北京传统名字号小吃,如茶汤李、全素刘、爆肚王、李记白水羊头,还有豆汁、焦圈、豌豆黄、锅贴、灌肠、卤煮火烧以及宫廷仿膳等等。风车、风筝、冰糖葫芦、空竹等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戏曲、曲艺、花会、天桥绝活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演出活动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

  • 官方网站: 点击查看
  • 门票参考: 2元(不含方泽坛、皇祇室)
  • 开放时间: 06:00~21:30
  • 适宜季节: 四季
  •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 旅游景区级别: 4A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明至清)
  •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

一、地坛公园

  • 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举办时间一般在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以皇城文化、地道民俗、传统民间艺术闻名于世。
  • 传统项目包括仿清祭地表演、黄梅雅韵、天桥绝活、民间花会等演出。
  • 风味小吃汇集北京传统名字号小吃,如茶汤李、全素刘、爆肚王、李记白水羊头,还有豆汁、焦圈、豌豆黄、锅贴、灌肠、卤煮火烧以及宫廷仿膳等等。
  • 风车、风筝、冰糖葫芦、空竹等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
  • 戏曲、曲艺、花会、天桥绝活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演山活动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

二、地坛公园

地坛公园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银杏大道作为北京最古老的银杏大道,以景色优美,壮观挺拔,千姿百态,一直以来都是京城秋季不可错过的一道迷人风景。

每逢金秋落叶时节,地坛公园在每年的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左右都会举办“地坛金秋银杏文化节”活动,吸引很多市民来欣赏银杏。

最佳观赏银杏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届时银杏大道遍地金黄,纷飞撒落的银杏叶与幽静肃穆的皇家坛庙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红墙金叶”景观,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拍摄的网红景点。

除了赏银杏外,还可以赏红枫,最佳赏红叶时间与银杏大致相同。

三、地坛公园

  • 地坛公园是仅次于天坛的北京第二大坛,始建于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 公园占地37.4公顷,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园内多古树,古树群落已成为公园的一道独特景观,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景观。

四、地坛公园

地坛公园银杏大道作为北京最古老的银杏大道,以景色优美,壮观挺拔,千姿百态,一直以来都是京城秋季不可错过的一道迷人风景。

每逢金秋落叶时节,地坛公园在每年的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左右都会举办“地坛金秋银杏文化节”活动,吸引很多市民来欣赏银杏。

最佳观赏银杏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届时银杏大道遍地金黄,纷飞撒落的银杏叶与幽静肃穆的皇家坛庙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红墙金叶”景观。

五、地坛公园

  •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 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有祭祀文化、祭地活动、地坛庙会等文化活动。
  • 其中,地坛公园银杏大道作为北京最古老的银杏大道,以景色优美,壮观挺拔,千姿百态,一直以来都是京城秋季不可错过的一道迷人风景。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景点景观

斋宫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神马殿

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

养生园

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是中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它位于地坛公园内,占地面积约2.5公顷。2010年建成。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园内有各类树木3千多株,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主要景观依次为园林主门,精、气、神和合主题雕塑,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悦和苑,养生长廊,针灸铜人,养生坊,杏林问茶,药王孙思邈雕像,脾土区,运动养生广场,24节气地雕,肺金区,调息广场,足底反射步道等。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借助地坛皇家园林的古老神韵,集中展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精华,不仅是弘扬中医文化的窗口,更是让市民了解中医,享受中医的良好场所。

方泽坛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

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牌楼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您所见到的牌楼,是公园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今天的牌楼已成为地坛公园重要景点之一。

皇祇室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钟楼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

神库

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冢、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实用信息

开放时间

6:00—21:30(5月1日—10月31日)

6:00—20:30(11月1日—4月30日)

8:30—17:00(地坛公园皇祇室)

门票价格

票价:2元(不含方泽坛、皇祇室)

票价:5元(地坛公园皇祇室)

点击查看更多>>

交通指南

地坛南门: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站,公交车13、116、44、130、684、75、18、特12、特2路。

地坛西门: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公交车104、108、124路电车或18、27、75、113、119、301、430、特11路、专7路。

地坛北门:地铁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125(从安定门始发)。

地坛东门:125(从芍药居始发)、公交车117路。

自然资源

地坛公园现有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株,二级古树87株,树种为侧柏、桧柏、国槐、枣树、榆树、银杏、楸树。地点多集中分布于方泽坛周边区域。大部分古树的树龄已经超过300年,园内的古树长势良好,千姿百态,既体现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又表现了顽强的生活力,古树群落已成为公园的独特景观,特别是公园的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历年来地坛公园一直重视古树的维护管理工作,每棵古树都有相应的档案记录,并设专人维护,2005年地坛公园完成了古树复壮工程,对全园古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维护保养,以此保证古树的茁壮生长。公园内著名的就是独臂将军柏和大将军柏、老将军柏三棵古树。

历史沿革

1531年,方泽坛工成。明世宗亲祀皇地祇于方泽祭祀。

1749年,将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瓦、方泽坛面黄琉璃砖改为白色墁石。至

1800年,清高宗升配方泽,重修皇祇室、祭台、库座、斋宫、牌楼。

1860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聚集地坛,拆地坛砖石砌炮台。

1925年,京兆尹薛笃弼将地坛辟作京兆公园。

1956年,北京市市规划局批复同意地坛为绿化用地,用地面积457亩。

1957年,市园林局接管地坛重建公园,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

1958年,地坛苗圃(面积75亩)改为绿地,合并到地坛公园。

1973年,地坛斋宫南殿挑顶修缮开工。

1975年,方泽坛至内坛北门道路两侧绿化更新工程完工,栽植大规格银杏122株

1985年,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幕,会期13天,至26日结束,接待游人65万人次。此为当代庙会起点。

2000年,钟楼复建工程开工。复建的钟楼为二层重楼,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楼内悬挂的原铜钟按保存于大钟寺的原钟复制。

2002年,地坛坛墙修缮工程开工。修缮部分为周边整治中亮出的内坛东墙和南墙东段。更换了木梁,恢复了瓦顶,对破损的墙面进行剔补和勾逢。

2004年,主皇祇室挑顶大修,更换室内破损金砖。

2006年,国务院公布地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祭祀文化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祭地活动

祭地活动源于远古。据文字记载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载: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起初,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所限,人们尚不能认识与驾驭自然及社会力量,对自然界的众多事物现象(诸如生老病死、穷富苦乐、风云雨电、水火灾害等)解释不了,渐次产生虚幻、梦幻,集众人之幻,就臆想出超自然的什么“神鬼”,出现神宗迷信,把万物归宿于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求救天地神鬼给以保佑和恩赐,臆造出“皇天”、“地祇”掌管天、地之一切,是至高无上的。

后来,封建君王就利用这些进一步迷惑百姓,当作统治工具。君王为抬高其自身,维护其统治,又编出“天地君亲师”,为“五尊”,把自己置于天地之下,亲师庶民之上,封自己为“天子”,宣扬自己当皇帝是天地造化、祖宗功德。为表谢恩与求助,就出现了拜谢与祈祷天地神之礼仪。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曰《周礼》。

明清帝王承袭《周礼》之制,每逢阴历夏至凌晨,皇帝亲诣此台条招“皇地祇”、“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泽”(古时祀典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级)。每逢国有大事(如皇上登极、大婚、册封帝后、大战获胜、宫廷坛庙殿字修缮的开工竣工等),皇帝派亲王到此代行“祭告”礼。礼仪比“大祀”稍简。

地坛庙会

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至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22届,一届胜似一届,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其胜景被称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的狂欢节。庙会以古坛风貌作为依托,注重民族、民间、民俗特色,充分发掘传统庙会的文化内涵,突出“民俗韵、世界风、奥运情”三大元素。

景区导览图

该图片由注册用户"斌斌有礼"提供,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地坛公园】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地坛公园 小编为您整理地坛公园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