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西山寺位于石岐西山(又称武峰,亦称第一峰),始建于明代,初为乡贤毛可珍读书之所,后改为寺院。经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和民国10年(1921年)、1988年多次增建重修。
由民族路北路口与孙文中路交界处沿石阶而上,经过第一峰和六棉古道,便到了西山寺。一进正门,弥勒佛端坐在莲台上,笑迎天下香客游民。弥勒佛背面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神。右边厢作客堂,左边厢是宿舍,钟楼和鼓楼在客堂和宿舍旁边。穿过约10米的天井是二进,正殿为大雄宝殿,右边为观音殿,左边依次是地藏殿和多宝塔殿(功德堂)。多宝塔殿前几米(天井)是斋堂和伙房,观音殿前座为六祖殿,鼓楼对面是祖堂。
西山寺坐北向南,深三进,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前进两边有厢房,天井两旁两廊均为卷棚顶,后进两边有偏殿,三进是水泥红砖结构的二层楼房,底层为僧舍,上层藏经。
中山西山寺俗称西山寺,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城区西山公园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读书人喜聚之地。清道光年间,邑人曾望颜曾在此攻读诗书,至咸丰六年(1856年)
他任陕西巡抚署四川总督时,特募资将古寺加以扩建。由隐泉庵派僧人心恒为主持,历代相传,到1949年已传至十三代。现寺内有伽兰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准提殿、观音殿、六祖殿、地毅殿、塔殿等,颇为壮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文物散失,僧人撤走。但门前一副对联“红棉旧荫,福地重光”,横额“仁寿禅寺”(字体刚劲有力,笔力浑厚,相传是清代名书法家张玉堂用拳头写成的,后人称为“拳书”),幸得完好保留。1987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将古寺重新修建,1988年10月开放,供游客观赏。
建筑
该寺坐北向南,深两进,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前进两边有厢房,天井两旁雨廊均为卷棚顶,后进两边有偏殿,面积690平方米。寺额横匾"仁寿禅林",左右对联:"红棉旧荫,福地重光",上款:"咸丰元年夏日",下款:"循州张玉堂拳书",均用行书阴刻而成。寺前置有石雕半月池,用三块麻石支承,池深44厘米,长2.5米。
寺外山门镶嵌有石对联和石横匾。对联长2.55米,宽40厘米,行书阴刻。对联为:"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每字8厘米。上款:"咸丰壬子秋月",下款:"里人曾望颜书",每字4厘米。横匾额长1.35米,宽40厘米,楷书阴刻,横书:"六棉古道",每字27厘米。上款:"民国十七年",下款:"毛研陆书",每字5厘米。相传在宋代,该寺四周种有六株木棉树,后年久树枯萎,明代寺僧又补植于此,故树下的环山小路称为"六棉古道"。
寺内墙壁上镶嵌有长2米、宽95厘米的石碑记,刻于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用黑麻石楷书阴刻而成,每字3厘米。碑文照录:
吾邑武峰一名曰西山为县右耳上有仁寿寺乃前明乡贤毛孝廉可珍读书之所寻改为寺延僧居之国初顺治间一修于邑宰胡侯戴仁康熙间再修于协戎朱公明山门额曰第一峰旧有红棉六株高耀城头盖邑之胜境也迨乾隆间彭侯翥增建太士殿嘉庆间马侯德滋又增袭爽台然皆不过补苴罅漏未能焕然一新以故百数十年来风雨剥蚀栋宇倾颓而所谓袭爽台竟成瓦砾甚非所以昭法象而存遗迹也道光癸卯秋余自闽藩解归里时往游眺景仰先贤追维陈迹慨然久之因谋再为建造而本寺又无积产虽毛氏岁给谷三十石且不敷香火之资一僧住持点金乏术不藉化缘何以集事乃倡议醵金重建并集好善者广为劝助由城而乡由邑而郡以及邻邦远省上至大吏下至商民外而缙绅内而闺媛莫不乐为布施于是鸠工选材先建正殿次旁殿外山门内堂寝除沙土之墙敞摩兜之室复六棉古道植双树菩提又另凿石掘井浚七星泉于东岩下规模大都由旧气象岿然更新谓非先贤之泽 佛力之灵曷由得此然工程颇钜所费不赀役始于咸丰辛亥随捐随造至甲寅之秋规模略备而原议建寺东之 吕祖阁迄未动工则余之心愿犹耿耿也是役也同人劝募之力为多而董其事者则寺僧易诠也不料余被召入都后易诠遽于是冬西归竺山尚未传徒不得不择人经理隐泉寺僧心恒清修梵行堪以付托遂将寺务悉交管理即命过本寺住持毋许私借官绅暨外来游僧住宿致滋事端至将来为易诠慎择良徒以续本寺香火则责在心恒矣余时承乏京尹簿书倥偬未遑搦管兹复奉有抚陕之命恐日久就湮莫悉巅末爰特叙其事邮寄本寺俾勒石以垂永久云是为记,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中山石岐西山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