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居寺简介
历史上,净居寺不仅佛像众多,藏经丰富,庙会非凡,还有“诗城乐地”之美名,驰名豫南。
净居寺生态旅游开发区景点很多,记载于县志的有“大苏山”、“紫云塔”、“翠烛峰”、“白莲池”、“东坡读书堂”、“功德井”等十二处,还有至今依然存在的“西山远映”、“二门观天”、“仙人洞”、“钓鱼台”、“油盐罐”等十二处,还有“碧海流光”,“绿浪白骛”、“翠带缠腰”、“甜栗哈笑”、“北洼红叶”等十余处。此外,还有唐代栽植的“同根三异树”,唐柏宝菊花等古木名卉。
净居寺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庭。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今光山县)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在长达14年之久的岁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华琉璃宝函,为僧众宣讲法华、般若二经,完成《法华安乐行》、《立誓愿文》等著作。传法之余,还率徒躬耕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并在大苏山山阳一处如削如劈的天然石壁上,刻下“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记其深山修持之愿。这里还流传着山神点化慧思留此结庵的佳话。相传慧思来到大苏山时,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只见四周群山环抱,群峰隆起,一峰独尊,好一处人间胜境!正细心思量,忽见一白发老者路过,问其姓,答曰“苏氏”,又得南北大、小二苏山名,遂想起临行前师父曾对他说:“遇三苏则住”的话,于是决定在此结庵。再寻老者时,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是此山神。如今,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法在当地已是老幼皆知的美谈。 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法华三昧”,精研《法华经》,一日突然开悟,心思豁然开朗,这就是佛教史上出名的“大苏开悟”。智顗在大苏山学识精进,定慧双修,创立了“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系统的天台宗佛学理论,于公元567年受师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传法,后于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佛着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日本天台宗佛教徒盛赞他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曾多次率团专程到净居寺寻根探祖。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州人,在长安为孝和帝顺,各大寺院纲维总务,荐福寺建造者)率弟子鉴真等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亦为报恩家乡,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寺院,始名净居寺。道岸建寺时造塔于山顶,相传塔顶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现塔圮基存。寺院建成初始就显示出“有招提之势,佛圣之容,峰塔岩峨,宗风浩荡”。
寺分三进两院,一进天王殿,二进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东、西两院以寺庙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建筑体系完整,风格古朴、典雅,鼎盛时期(唐、宋)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历史原因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唐广明庚子之乱(公元880年),寺毁于兵火。宋乾兴(公元1022年)复建,真宗赐额“敕赐梵天寺”,故又名梵天寺。元季毁,明初修葺。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颁藏经于寺。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释慧门募修。
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颁《钦赐大苏小苏重建记》碑记,净居寺得到了保护。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禅堂五楹,渐复丛林之旧。民国期间(公元1930—1948年)因战乱寺院及佛像遭严重毁坏。现存房屋80余间,其中大雄宝殿5间保存完好,为明末建筑。其余厢房为民国时期所建,但破损严重。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后去扬州,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因此,净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
据《中国寺庙与菩萨》一书载:按时间排序,净居寺在我国主要佛寺中为第15位。正是由于净居寺在我国思想文化史和哲学佛教史上的厚重地位,因而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杨曾文,武汉大学出名哲学家萧父、唐明邦,出名教授段德智、麻天祥、孙昌武等或亲来考察,撰文题字,或为净居寺重建复兴奔走呼吁。
大事纪要
汉
道家出名羽士苏耽到大苏山修道炼丹,号紫气仙人,传说他忽一日于苏仙石“化鹤升仙”。
东晋出名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年)曾栖隐光山仙居山、杏山。他在《神仙传》中记载“郴人苏耽于西汉文帝三年五月十五,从绝顶沉香石跨鹤升仙”。
南北朝
北齐
天保五年(554年)年初:天台二祖慧思历尽艰险到达大苏山,结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苏山摩崖刻石记之。不久修齐光寺,开天台祖庭之初。慧思带领徒众在大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
天保七年(556年):慧思在大苏山讲《摩诃衍义》。
天保九年(558年):慧思在大苏山“唱告诸方”,发表《立誓愿文》。是年十一月十一,慧思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并造琉璃宝函盛之。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智顗不顾兵刃交加,慕名到大苏山投慧思门下,慧思开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顗的受戒律师慧旷,也到慧思门下求学。
北齐乾明至天统间:智顗受慧思真传,常代师讲法,智顗师事慧思,得传“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思想已形成。慧思在大苏山的门下第子,智顗“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僧照“苦心禅定,最为第一”。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兵荒马乱,慧思避难率第子僧照等40余人去南岳宣教。智顗承师慧思近8年,学有大成,遵师嘱率徒众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传灯化物”,说教弘法。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众去南岳后,留在大苏山的僧人继续开慧思道场。清人有诗云“选佛场开太建初”,是为此证。
唐
神龙二年(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山人),从长安宫庭辞归故乡,在大苏山原慧思结庵禅观处,建造净居寺,造净居塔(紫云塔)于大苏山顶,率徒植龙柏、银杏、花卉、灵草;鉴真师事道岸,随之到江淮地区,以净居寺为中心,传教说法。自此,净居寺为律宗寺院。从道岸受具足戒学律范的玄朗,学成后,被推为天台八祖。
天宝十二年(753年):禅宗南宗高僧神会贬逐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屡到净居寺寄住。
大历年间(7世纪六七十年代):“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遍访产茶之地,足迹遍江淮,曾滞留大苏山,寓住净居寺,精研淮南佳茗,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结论。
有资料说: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访茶首历淮南诸茶山。广明元年(880年):净居寺毁于兵火,佛像、文物损失殆尽。
宋
乾兴元年(1022年):重建净居寺,真宗皇帝题名“敕赐梵天寺”。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下旬:苏轼谪黄州,途经光山,慕名游览大苏山净居寺,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序》,此间还有诗《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是为诗坛千古名唱。后又有“去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欲断魂”、“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句,前后诗出一事,成为诗坛脍炙人口的诗话故事。
元丰四年至六年:苏轼在黄州任,常寓净居寺“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选寺后山阳半腰一平地,建读书堂。其第苏辙,好友黄庭坚、佛印、道潜、陈季常相继到苏山造访。
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初:宋金交兵,金兵犯光山,屯兵七里镇,宋兵退据净居寺。兵乱中净居寺罹难,又一次毁于兵火。
元
至元四年(1338年):净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饰门墙,不逊前人之志载:净居寺“元季毁,明初修葺”。
明
正统初年(1436年):净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饰门墙,不逊前人之志。
嘉靖九年(1530年):僧惠荣、惠香重修净居寺殿宇,不让前人之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净居寺“新建祖师、伽蓝二殿,方丈禅堂”。
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二十六,豫楚名士文人16人,宴集、游览净居寺,赋诗咏唱这座千年古刹。5年后,又刻石志其事。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下旬,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廖逢节,回故里净居寺。名宦留踪,乡贤传专声。净居寺改设十方火主(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火主,膳食伙房管理)。
万历四十二年(1628年):大苏山当地乡坤、百姓,重修读书堂。志载净居寺“崇祯末复毁”。
清
顺治十七年(1660年):释慧门修葺净居寺,“鼎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及东西禅房20余间。自此,净居寺为曹洞正宗法门。
康熙元年(1662年):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
乾隆四十年(177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房五楹(一列为一楹),渐复丛林之旧。
嘉庆间(1808年):大苏山顶的紫云塔圮。
道光八年(1823年):僧竺鼎重修文殊塔、读书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紫云塔圮。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紫云塔重修告竣。
光绪七年(1881年):皇帝敕赐梵天寺合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净居寺僧院茶园规模扩大,今存光绪、宣统间所植茶树300多丛。
现代
1908年:大苏山紫云塔再圮。
1931年:现代名僧、佛学大师太虚、圆瑛先后到净居寺讲佛。太虚(1889—1947年),佛教新派人物,曾在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并创办《海潮音》佛学月刊。1925年率领佛教代表团出席在东京召开的“东亚佛学代表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讲演佛学,为华僧到欧美宣传佛教之始。抗战期间,率国际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锡兰、新加坡等地,争取国际佛教徒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组织“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被推为为主任。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全集》等。圆瑛(1878—1953年),历任宁波天童、福州鼓山、雪峰及南洋槟城极乐寺诸名刹住持,并从事讲经说法,为佛教旧派代表人物。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被推为会长,蝉联数届。新中国于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为首任会长。著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法汇》等。
1931年春夏:净居寺属光山苏维埃区域,寺院、寺产、僧侣受到苏维埃政府保护。
1938年春夏:国难当头,净居寺僧人腾出僧房,供“抗日军人训练班”使用,训练班骨干大部分系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多为省厅级干部。
1948年春:光罗县爱国民主政府受净居寺僧人礼纳入寺临时暂驻。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修葺净居寺。
1962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提出要拜谒光山净居寺,未得成行。
1970年:原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视察净居寺。
1980年7月31日:中河南省书记刘杰在信阳地委书记刘玉斋、光山县委书记赵凤羽的陪同下,视察净居寺,指示保护好文物,甚赞苏山茶。
1980年9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及信阳地区各县文物工作者参观、考察净居寺古迹文物。
1981年5月:出名诗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阮章竞游大苏山净居寺。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净居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7月31日: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师足迹探访之旅访中团一行13人谒拜大苏山。
1989年5月1日:全国出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林鹤松为净居寺“苏山茗芽”题词:“苏山茗芽,色、香、味俱佳”。全国出名评茶专家、安徽农大教授陈慧春题词:“苏山茗芽,形美质优”。河南省农业厅茶叶专家钱远昭的题词为“苏山茗芽形美色翠绿,味醇香气高”。
1997年:日本佛教界“智者大师足迹”电视片摄制组到光山大苏山净居寺采访拍摄。题咏:九龙捧圣有高僧,千五佛光沐东瀛。
1997年: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开放净居寺佛教活动场所及佛事活动。
1998年1月:大韩民国庆尚此道驻河南省国际交流员吴承宪先生,在省政府外事办处长金宏卿和郑州大学外事办原主任黄开传陪同下,专程参观考察大苏山净居寺,为韩国天台宗信众寻根作调查。
1999年8月:日本旅游观光团,以板本广博为团长一行9人参观净居寺。
2000年春:光山县农业局净居寺茶场、光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的苏东坡读书堂竣工落成,并对游人开放。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光山县城召开。
2000年11月: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圣常回乡捐资助教,其间游览了净居寺,题词赞曰“花香飘净居,人勤美山林”。
2001年5月:我国出名茶叶专家、中国名茶评选委员、专家组组长于杰参观大苏山净居寺,并亲笔题词:“高山名寺出名茶”。
2001年7月:由出名学者黄心川、杨曾文、麻天祥主编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2002年5月16日:中共光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联席会议决定开发净居寺生态和文化旅游。河南蓝天集团于7月份投资100万元修通净居寺旅游主干道,并于当年10月份开始在净居寺周边投资兴建万亩生态茶园。
2002年7月20日: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为即将重建的“紫云塔”题字,武汉大学麻天祥教授亲笔撰写《重建紫云塔题记》。
2003年3月: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亲笔为大苏山净居寺茶场生产的信阳毛尖题名“净居毛峰”。
2014年4月:开始对毁损房屋进行大修、重建。
苏东坡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大宋王朝发生了一起出名的“文字狱”,那就是“乌台诗案”,案件的主角就是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致祸的原因,罪名是“莫须有”。
当时正逢北宋政治混乱,新旧两党斗争激烈的时候,作为保守派的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触犯改革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找了一个借口,将他下狱;最后虽侥幸保住性命,但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苏东坡一行离开汴梁。
净居寺位于光山县西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北,又称梵天寺,是中国的佛教圣地,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净居寺系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宝年间(550-560)由名僧慧思和尚结庵,唐中宗神龙时(705-707)由道岸禅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后毁于兵火,几经修复,矗立至今。公元1022年,宋真宗赐名“梵天寺”。在它鼎盛时期,僧超一千,房过千间,香火绵绵。
苏东坡在此地写出了出名的《游净居寺诗并叙》:
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觊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夫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后人将他的诗文刻在石碑上,成了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了。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当时的心情已趋于平静,“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净居寺已成了苏东坡的灵魂家园,“回首吾家山,岁晚将归焉。”“吾家山”,苏东坡已经将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或者归宿了。
苏东坡达到黄州后,还念念不忘净居寺,先后几次回到净居寺,在那里流连山色,谈佛论经,读书阅读,低吟浅唱。后来,人们把他在净居寺时读书的草庐辟为“东坡读书堂”。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净居寺(河南省信阳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