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巴塔利亚修道院位于葡萄牙海滨贝伦省巴塔利亚市,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为感谢圣母帮助葡萄牙人于1385年战胜卡斯蒂利亚人而建。建筑风格为晚期哥特式,与曼努埃尔风格。巴塔利亚修道院是葡萄牙民族独立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标志。1385年8月15日,英勇的葡萄牙人民在阿尔茹巴战役中击败卡斯蒂利亚人之后,国王胡安一世允诺建造该修道院,这座庄严的哥特式建筑由此诞生。巴塔利亚修道院也被称为“凯旋的圣母玛丽亚修道院”。
建筑设计
修道院的整体建筑由大殿、礼拜堂、钟楼、墓地等部分组成,修道院。修道院主楼为3层建筑,底层是拱形大门,没有窗户,旁边有带阳台顶的平房相接,第二层为拱形窗屋,顶层中间是一个带有凉台的拱形落地火焰状窗户,周围是高耸向上林立的尖顶。门廊上镌刻了线条复杂、苍劲有力的木浮雕像和几何图形,风格与法国博尔戈尼亚地区的哥特式雕刻相仿。修道院教堂大殿长80.27米,宽20米,高32.46米,有侧肋交叉拱穹顶。大殿平面图由一个八角形空间组成,八角形空间又嵌入了一个正方形,创建出两个独立的空间,两个这些空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天花板是一个八点星形灯笼状穹顶。
教堂的正门穿过西立面的门廊,此门户的两侧是站立的十二使徒雕像。中心是高高的基督钉十字架雕像,被传教士环绕着。雕像四周是六个棺材,棺材上面装饰着圣经中的国王和王后,以及持有中世纪乐器的先知和天使的雕像,圣母玛利亚的加冕雕像是这组雕塑的完成之作。
修道院是"创业者"胡安一世礼拜堂,呈正方形,边长19.8米,顶部为八角形,以拱型垛加固。中央穹顶下安放着约翰一世及其妻子兰凯斯特菲力帕王后的石棺,体积高大。周围是圣费尔南多王子、圣地亚哥骑士团大首领胡安王子、“航海家”恩利克王子和科英布拉公爵佩德罗王子之墓。倚靠西墙的是阿方索五世和胡安二世及其子阿方索王子的3座新墓。具有哥特式与曼努埃尔式相结合的“王之回廊”长55米,宽50米,是欧洲教堂中漂亮的回廊之一。阿方索国王的修道室长50米,宽44米,均为庄严肃穆的哥特式建筑。
在西南角上方是“白鹤钟楼”。尖顶为教士议事厅,下部呈圆柱状,上半部尖顶笔直向上,一扇1508年烧制的彩色玻璃窗点缀其中。1435年,国王杜阿尔特一世按照设计师杜盖蒂的设计图扩建了新礼拜堂,构思奇特,为八角形。杜阿尔特想把它建成自己的陵墓,但1438年没等到工程完工他就去世了,工程就此中止,所以取名叫“末完成的礼拜堂”。1509年,曼努埃匀国王又修建了一个大厅和一座15米高、7.5米宽的宏伟大门,由老马特奥·费尔南德斯完成,其装饰手法和风格受到伊斯兰教艺术的影响。
巴塔利亚修道院建立后,一直受到历代国王的青睐,众多的建筑家、艺术家为之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形成的葡萄牙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而且它还是葡萄牙民族的象征和求得独立的标志,受到葡萄牙人民的尊重和保护。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设沿革
巴塔利亚修道院自1386年开建,在之后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巴塔利亚修道院在建筑艺术方面一直在葡萄牙帝国中保持着其主宰地位。修道院的整座建筑很明显地受到曼努埃尔风格的影响,把葡萄牙传统文化和民族哥特式风格融合在一起,成为葡萄牙皇家修道院独特的典范。
这座地标性建筑由英国建筑师马斯特·胡哥特(Master Huguet)设计,大部分建筑是在约翰一世在位期间完成的,当时建造了修道院的教堂(建于1416年)、皇家回廊、礼拜会堂和创立者墓葬礼拜堂,修道院在以后历代曾多次扩建。 1755年地震对修道院造成了一些破坏,但更严重的破坏来自1810年的拿破仑军队。1834年,多明各会被逐出修道院,教堂和修道院因而荒废,变为了废墟。1840年,葡萄牙国王费尔南多二世开始修复这座荒废的修道院,拯救这个哥特式建筑的珍宝,修复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1907年修道院被列为葡萄牙国家古迹,1980年修道院改设博物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巴塔利亚修道院】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