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黎城县文博馆

时间:2024/9/26 2:22:2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黎城县文博馆现位于城隍庙,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黎城县城内正街与河下街相交处北隅。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黎城县城内正街与河下街相交处北隅。坐北向南,原为两进院布局,现仅存前院。庙内前有山门、后有正殿,东西厢房左右配置,殿宇巍峨,飞檐凌空,红墙绿瓦,庄重古朴。历为黎邑一大胜景。馆藏作品有一级品2件,二级品30件,三级品1610件,共2777件以陶器,古钱币为主。

  • 开放时间: 9:00~18:00
  •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文物)
  •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河下东街95号
№目 录
    详细介绍

    馆舍介绍

    城隍庙,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建筑(创建于宋)一进院,有重檐歇山顶式山门3间,悬山顶式正殿5间,东西廊房各10间,占地1892平方米,建筑面积878平方米。

    历史沿革

    城隍庙 现已成为县博物馆馆址,创建年代无考,据清康熙 二十一年(1682)《黎城县志》和庙内碑刻记载:北宋天圣三年(1025)随县治迁变而迁建于今址。元至正十八年(1358),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一支攻破黎城,城隍庙焚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于旧址重建。嘉靖十六年(1357)六月,城隍庙山门古楼 (俗称三节楼)倾塌,县民缙绅等措资财于是月二十九日兴土再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五日竣工。清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重修。

    咸丰三年(1853)八月二十三日,太平天国北征军林凤翔所部,由潞入黎,攻打县城,三节楼被烧毁。咸丰八年(1858)重建三节楼。宣统三年(1911)再次重修。共和国成立后,将其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馆前,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建馆初期,先与县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及曲艺队合址一处,1987年县政府于城隍庙内辟厢房5间,作为文博馆临时办公之用。1990年春,正式迁至城隍庙。

    1982年县政府拨专款进行了维修彩绘。为城隍庙 之门楼。因屋顶形制为重檐三滴水,故名之。该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高约20米。台基高峙,砖石砌台,长18米,宽12米,高2.35米。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屋顶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楼内圆柱方额,斗拱密置,五踩斗拱双下昂,昂呈琴面式,梁架规整,结构紧俏。楼顶满覆琉璃,猫头滴水皆备。吻兽均为黄绿琉璃相间,山花出际施博风、悬鱼、惹草、悬鱼作如意式,十分精制。虽历尽沧桑之变,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

    据明嘉靖 三十一年(1552)冬,邑人靳惟精撰载:“予谓,天下城隍皆有庙,庙必有门,门未必有楼也。唯此黎庙之门有楼,意在饰庙云尔。自有宋天圣三年乙丑迁创今县,高城深隍,其英灵之气寓于城隍之中,而实超乎城隍之表,萃而为神,受命于上帝以主斯土者,盖五百二十八岁于今矣。其神栖有庙,肇构莫稽。”

    正殿位居门楼之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布局正方形,屋顶形制悬山顶。圆柱圆梁,四椽栿,通檐用五柱。殿内减前金柱一排。前檐斗拱为五踩单下昂,明次间补间出斜拱。后檐斗拱为三踩当下昂。屋顶脊兽均为黄绿琉璃相间鸱吻、垂兽色调沉稳,制作精细,系清代中期所烧制。庙内新建碑廊一座,长约26米。廊内镶嵌陈列北魏造像碑,隋螭首造像碑,隋、唐、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及明清官衙各类行政明文碑等二十余通(方)。

    展览设置

    展览内容有两项一、历史文物陈列厅,设置于正殿内,面积为100平方米,陈列历史文物1934件,以历代钱币为主,配合部分商周铜器,历代陶器,小量瓷器及古遗址石器、标本等。通过展览可以大约了解黎城的历史和黎城的文物分布及管理情况。二、西廊房设为临时性展廊,曾举办了碑拓和古书画等展览。

    馆藏作品

    馆藏,一级品2件,二级品30件,三级品1610件,共2777件以陶器,古钱币为主。陶器主要是汉、唐两代,其中唐代6件精品曾参加《92中国文物精华展》。钱币,早自战国贝币,晚至民国纸币,历代具备,品类繁多。还存商周铜器、北齐铜佛,历代碑碣及明、清书画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黎城县文博馆】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黎城县文博馆 小编为您整理黎城县文博馆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