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郑国鸿(1777年—1841年),字雪堂,凤凰县沱江镇人,爱国将领。
因世代军功,18岁时承袭云骑都慰世职。1840年升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起将英军赶出海。9月26日下午2万英军、29艘英舰进攻击定海5千守军,时郑国鸿独守的城西南竹山门要隘,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击沉击伤英舰十余艘。炮台被破后将士用刀矛阻击敌军,65岁的郑国鸿将军,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主要经历
早期经历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回族,湖南凤凰县茶田镇人。曾祖父郑智文和祖父郑恂均为朝廷封赠武功将军;父亲郑朝柱,历任贵州守备和镇竿左营游击、贵州上江协副将,伯父郑廷松是镇筸千总。因世代军功,郑国鸿年仅18岁便承袭云骑尉世职。
郑国鸿少时聪颖好学,记忆过人。稍长,其父将郑国鸿送往名师故交如煜处就读经学。国鸿徒步从师,寒暑不苟,经数年苦读,学识优长,最精诗易,优于文学,恂恂雅饬,好吟咏,嗜穷经。由于郑国鸿研求经世之学,颇有见解,较早地接受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先后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流传后世。
立志报国
17岁时,生父任贵州守备官,临走前告诫郑国鸿:“我们祖辈皆从武途进取,为国安邦,尽其薄力,读书明理,是武将之本;练武杀敌,乃武将之志;你若能文习武,将来驰骋,就能折冲御侮。”国鸿遵循严父教导,乃向伯父、叔父请教,精心习武。随后,拜其夫好友桥江严如煜为师,受其“治国安邦”思想的影响。郑国鸿还刻苦自学,尤其注重中国历代名将的修身、冶军、作战经验。郑国鸿对宋代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两句名言颇为赞赏,常对人说:“此举其大世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郑国鸿对晋代周处因救兵不至,力战而死,赞扬道:“将军得之所矣!”郑国鸿对汉代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的失节行为感到愤怒,说:“援穷力竭,丈夫当死。”郑国鸿从书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营养,立志学岳飞精忠报国,学周处忠勇不苟。
任职经历
1803年,拔补永绥屯守备,1815年调至湖北黄州协都司,1821年擢升湖北提标中军参将,1825年升迁广西平乐协副将,次年复调湖北竹山协副将并代理郧阳镇总兵,1830年调任浙江湖州协副将,60岁又调回湖南宝庆任协副将。楚督裕泰对郑国鸿倍加赞赏,说他是:“老将德高,才干出众。”上奏朝廷,竭力推荐。这样,1840年道光帝将郑国鸿提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调守边疆。郑国鸿时年63岁。前去赴任。
保卫定海
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岭陡绝,临海有间道;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西为九安门,山丛叠,去海远;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之要道。
1840年4月,侵华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40多艘船和4000余名士兵开赴中围。6月,鸦片战争爆发。侵略军在广东、厦门分别遭到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打击,于是改道北上。7月8日,定海失守。
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大军进驻定海,英军被迫撤出定海。此后,定海防务日益巩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9月中旬,对方将29艘舰艇聚集在定海洋面的黄牛礁一带。26日上午,舰船全部窜到离定海30里的横水洋,郑国鸿等立即集合队伍,勉励将士们坚决保卫定海,“城亡吾亡,不离定海半步”。是日下午,气势汹汹的英舰列成纵队闯入定海海面,稍后,侵略军头子璞鼎查指挥船舰突然向竹山门方向进发。郑国鸿负责防守要隘——竹山门。
9月27日凌晨,侵略军“皋华丽”号等4艘军舰窜入竹山门狭巷,向土城发炮猛攻,企图突破正面防线。郑国鸿率军与其恶战八九小时,击毙英军400余人,使其惨败而逃。但是敌我力量悬殊,且定海守军武器装备落后。三总兵以保卫定海为重,忍辱负重,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郑国鸿号召大家“与定海共存亡,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定海”。三大总兵进驻定海后,认真部署防务,通盘考虑战守,表现出与定海共存亡的决心。
至此,5天5夜,侵略军共发射1000多枚炮弹,仍无法攻下定海。
战死沙场
10月1日晨,大雾茫茫,英国军队以为清朝军队无从瞭望,企图偷袭。郑国鸿等将领料定对方必至,伏地倚土,瞩睨四望,忽满耳风篷声,又海水有声,似船头遇风吹一般。几个小时后,英国军队倾巢出动,分三路夹击。这次总攻,对方派出船舰、运兵船、测量船、汽船共15艘,规模巨大。在分两路纵队在五奎山炮队的掩护下,分别强行登陆。
郑国鸿腹背受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在炮筒发红不能再装火药的情况下,使用刀矛阻击。面对英军步步逼近,郑国鸿见败局已定,乃将将印交给将校,单枪匹马冲入敌群,挥刀连斩数人,身受十余伤,终于血染沙场,壮烈殉国。竹山门也被对方攻破,随征人员及1200余名处州士兵,几乎全部牺牲。这一役连续血战六昼夜,杀伤不少,终因寡不敌众,三镇总兵同殉,守军五千,也全部阵亡。
人物评价
裕泰:“老将德高,才干出众。”
陈康祺:至于陈忠愍公之守吴淞,葛壮节、王刚节、郑忠节三公之守定海,及公之守虎门,皆以同舟匪夫,援绝鼓死,结缨免胄,颓我长城。余生庚子,世贯海东,采父老之传闻,睹近年之世变,濡笔纪此,愤气填膺。
其他信息
史书记载
《清史稿·郑国鸿传》
《清朝柔远记》
《凤凰厅(县)志》
《定海厅(县)志》
家庭成员
曾祖父郑智文,朝廷封赠武功将军
祖父郑恂,朝廷封赠武功将军
伯父郑廷松,官至镇筸千总
父亲郑朝柱,历任贵州守备和镇竿左营游击、贵州上江协副将
子郑鼎声
子郑鼎臣,官至浙江批验大使
孙郑锷,赐为举人,袭骑都尉,任七品小京官
孙郑銛,赐为举人,袭云骑尉
曾孙郑肇百、郑绮
后世纪念
郑国鸿墓
郑国鸿阵亡后,道光皇帝挥泪下诏,诰授郑国鸿武显将军(正二品),依总兵赐恤。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安葬。陵园陵墓前竖立螭首龟跌,碑高3.2米、宽1.35米、厚12公分,墓前为石坊,四周砌以石围墙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三忠祠
三忠祠原为关圣庙启忠祠,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共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三忠祠碑,高2.17米,宽1.65米,共镌碑文1044字,记述当年三总兵抗英的英雄事迹。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6月7日攻陷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英勇搏斗,浴血奋战六昼夜,毙敌1000多人。但终因城内弹尽,援兵不到,相继殉难。在晓峰岭山岗上,还可以见到古炮台遗址。旁边供着三尊神像,就是当年战死沙场的民族英雄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
“三总兵”纪念广场
“三总兵”纪念广场位于竹山顶,占地600多平方米,中央是由3把21米高的不锈钢宝剑组成的纪念碑。用将军红花岗岩雕塑的6米多高的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像站立碑前,倚剑临风,神情坚毅,目视定海城,象征着誓死保卫国门的浩然正气。纪念碑的底座由1米多高的淡紫色花岗岩砌成,底座的北面是一组表现定海军民顽强抗击英国侵略者的青铜浮雕。
郑国鸿阵亡处
郑国鸿阵亡处在三总兵纪念广场南面的山腰处。
傲骨亭
傲骨亭建在晓峰岭与竹山之间的山脊。为褒扬定海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三总兵等先烈在二次定海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激励后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成为祖国的脊梁,特建傲骨亭以励之。傲骨亭东面竖有傲骨亭碑记。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郑国鸿】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