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钟楼街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繁华街市,与柳巷、桥头街、柳巷南路,成“十”字衔连,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中心。
钟楼街,因一座钟楼而得名。如今钟楼街,由早年的钟楼街与按司街、东羊市并为一街。以“大钟寺”(大中市)和“开化寺”(开化市)相互依存。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繁华街市。
2017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钟楼街改造。
2021年9月19日,钟楼街开街。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钟楼街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繁华街市,与柳巷、桥头街、柳巷南路,成“十”字衔连,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中心。
规模
街道两侧大型商场毗连,中型店铺林比,小型摊位参差;经销的商品,从吃到穿,从玩到用,从大到小,从高档贵重到低档做廉,从出生婴儿的用品,到耄耋之年的寿礼寿品,无所不有,无所不包。钟楼街像一条色彩斑斓的河,集散着品种繁多的商品,招引着南来北往的顾客,飘荡着沁人心脾的欢乐,是一条典型的商业街。
历史沿革
起源
追溯街名:钟楼街得名于古代钟楼。太原钟楼,建于明代,明中叶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导下集资重修。钟楼,分台基和楼阁两个部分,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重檐宏甍,椽拱飞扬,十字结顶。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古时钟楼玲珑娟秀,与鼓楼巍峨雄宏,毗邻而存,每逢清晨日暮报时,钟发出的鼓之声,互为条件,联珠壁合,声响远传,达及十余里,是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长期的使用,年久失修,钟楼颓废残败,遂被拆除,踪迹全无。
民国20年(1931年),在其旧址辟建了“斌记五金行”。太原沦陷后,“斌记五金行”,濒临破产,迁出。行址辟为“同仁医院”。1956年,经中商部批准,将上海中华路鸿运楼酒菜馆搬迁太原,在同仁医院旧址基础上,改建“上海饭店”。上海饭店为仿明代建筑,古典楼阁,烹制香酥鸡、于烧鱼、咕老肉、蟹壳黄等拿手南味名菜,如今尤存,饮誉三晋。
此后,钟楼街与大中市、开化寺三街合一,形成钟楼街格局和太原市在2000年以前商品集散中心,即所谓不逛柳巷钟楼街,就不算来了太原城。大钟市事实上已经消失,而开化寺经过改造后,已经失去了原有韵味。
演变
过程
如今钟楼街,由早年的钟楼街与按司街、东羊市并为一街。
按司街得名于原山西省提刑按察司署衙,是明清两代山西最高执法机关的所在地。东羊市,则是原羊市街的东畔,顾名思义,早年为畜羊的交易集市。
据记载,清中叶之后,原钟楼街、按司街与东羊市,已逐渐发展为“三晋”大地的主要商市。至正太铁路通车,交通发展,津京沪穗商贾接踵而来,省内各地行商纷至沓来。商品交易,急速膨胀。居于钟楼街、按司街的名刹宝梵、佛寺禅林“开化寺”、“大钟寺”,亦被行商坐贾们看作经商发财的宝地,改辟为商场,成为钟楼街上最早的的两大商业区。从此,钟楼三街内涵,便为“大钟寺”(大中市)和“开化寺”(开化市)所替代。
大中市
原为大钟寺,是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古刹,原名“寿宁寺”。明永乐八年(1410年),因寺内新建钟楼,僧侣作课、念经、打禅,均以钟声为准。钟声洪亮,全城可闻,得名为“打钟寺”或“大钟寺”。清时,佛事不振,大钟寺日渐萧条,商业街市大大发展,寺内两廊租赁商贩设铺开摊,以为庙产收入,维持生计。京广杂货、金银首饰、钟表眼镜以及吸毒器具等商行和商品,率先在此流通。
辛亥革命之际,清朝乱兵,乘乱闯入大钟寺抢劫财宝,火焚寺院。历经八百余载的宝刹,一日之间毁于兵燹。与其为邻的大宁堂药店等商号也未能幸免。
1913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股成立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钟寺的废墟上,重建楼房,辟为市场。因其址原为寺院,为避邪之故,将新建筑设计为龟形。楼顶圆形,以示龟盖,四角开四门,表示龟足;前门向南通按司街,门左右各辟店铺,表示龟头和龟眼;北端连火焚后的残宇千佛阁,有火巷通出,表示龟尾。新商场竣工后,以原寺院名谐音命名为“大中市”。
此后,商贾店铺分行云集:大中市楼下西边为古玩业,晋宝斋、翠恒豫、双盛斋、永升斋……等二十余家;东边以眼镜、玻璃、杂货业为主,有“津广天吉盛”、“北京三盛恒”等十余家大型商店,多为客籍商户。
楼上则开设了太原第一家高级澡塘,访京津等大都市式样,豪华高级,辟单间盆池,聘专家名手修脚、搓背。达官贵人闻讯光顾,生意颇为兴隆。此外,还配设茶馆、烟馆、理发馆、说书馆、小戏场等一整套服务行业。“七七”事变之前,已是太原最繁华、最享盛誉的大市场。
开化市
原亦为名梵宝刹,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宋绍圣年重修,名“汉寿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第三代晋王朱美坚重修,表赐“开化禅林”,故称“开化寺”。寺院殿堂梵塔,宏伟雄健,贮藏经书颇丰,是太原府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及至清之季年,年久失修,栋宇颓废,经书散失,壁断墙倾,成为乞丐与流浪汉的寄宿之所。
辛亥革命前夕,不少行商小贩亦在此设摊经商。民国元年将其寺北部临钟楼街的部分,辟建为商市,取名“共和市场”。因这里临近钟楼街、柳巷、按司街,是繁华热闹之所,所以不少茶商、票号商、绸布百货业,逐渐跻足于此。
民国9年(1920年),一些豪富达官看到这里是一块经商宝地,有利可图,遂合股集资组成新化房产公司,拆除断壁残垣,清除大小佛像,辟建为市场,并与原共和市场打通。由于开化寺的称谓传习既久,一直被沿用,遂以其谐音取名“开化市”,取代共和市场之称。
解放前的开化市,以中小商户为主,约200余家。在这里做买卖的人,常常以次充优,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以至生出“开化市的货价——拦腰砍”的俗谚。
荣誉及其他
钟楼街中的小巷
钟楼街里那些奇奇怪怪的小街巷
阴阳巷:位于开化寺市场东侧,一条很短很窄的小街。全长百余米,宽一米有余。相传这里住过一位“风水先生”,该风水先生在当时的太原颇有些名气,所以取名阴阳巷。
在解放前,这条小巷里还发生过著名的事件。当时国民党30军军长黄樵松有意弃暗投明,1948年10月31日,黄樵松派心腹与解放军联系,共商停战,策划起义,和平解放太原。不料,黄樵松的心腹爱将中途背叛,向阎锡山告密,黄樵松被杀,和平解放太原的计划也夭折。告密者正是追随黄樵松多年的好友、30师师长戴炳南,他因此爬上军长宝座。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戴炳南逃跑,当跑到阴阳巷2号院时被生擒活捉。
咸肉巷:在钟楼街与柴市巷交会口有一条极为特别的小巷。说它特别,一来,小巷极短,只有二三十米;二来,这样一条小巷,竟然还有名字,它叫咸肉巷。据说,过去这条巷中集聚了加工、出售腌制咸肉的作坊,因此而得名。
毡房巷:位于柴市巷内东侧,北与咸肉巷平行,以制作、销售毛毡作坊集中而名。
四岔楼:位于钟楼街南侧,西校尉营以东。明代曾在此处建四柱子楼,俗称四岔楼。楼下行人四向来往,形成十字街,因此取名四岔楼。
酱园巷:东起柳巷,西至二市场,长度约150米,路面宽度约6米。旧时因制作面酱、酱油、酱菜的作坊和商号集中,故名。
古街新貌
太原解放后,百年商市钟楼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先分布在钟楼街的大中市和开化市经过几番修葺和扩建,面目全新。
钟楼街
钟楼街商业中心的经营,在太原商业系统中最具特色。国营、集体、联营、个私,四种体制齐全,老字号、名字号、新商店、小地摊,拼力竞争。尤其是颇具活力的个体摊贩大军,更是活跃在太原市商业战线的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队伍。这些个体户是改革开放的产儿,以中低档商品为经营方向,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商品价格上下调浮在买卖双方的协商之中,而经营的商品代表着时代新潮。钟楼街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为太原市的商品流通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百年商市钟楼街,为他们提供了奋发致富的前程美景。
大中市
“大中市”院落结构依旧,装饰崭新时尚。外部建筑为仿古式录顶结构,内部则为现代化装潢,营业面积五千多平方米。由主楼和东西两侧及南边的配楼四个部分组成。部分之间,天桥和空中走廊衔连,购销双方极为方便。
临钟楼街的市场正门,门眉嵌装着直径为1.5米的大时钟,走时精确,钟声洪亮,可达数里之外。涉足于大中市的顾客和游人说“寺”改为“市”,“古钟”变为“时钟”,独具匠心。
开化寺
开化寺正门取古代南方“寺庙”造型。褚黄色的寺院色彩,与牌楼式的古典风格,熔为一体,古色古香。内部借鉴国外超级市场格局,场中有店,店店连通。四十多家大小不同、形状迥异的专营商店,均由几条室内街巷上下前后串连一起。店与店之间吸取苏杭古典园林技巧,运用对景、借景以玻璃隔断反射、折射,形成迷宫式效果。
街市与北京大栅栏,广州高第街,太原钟楼街并列而存,名声远扬。
太原钟楼街改造
2017年年初,在2017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中,耿彦波市长首次提及钟楼街改造“步行街”,并列入本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消息发布后,钟楼街再次成为太原人街谈巷议的话资。
此次关于钟楼街改造,按照规划初稿显示,钟楼街改造总占地760亩,以钟楼街、鼓楼街、帽儿巷、靴巷为骨架,45度斜向园林脉络为特色,以晋商老字号为主体,以历史古迹为点缀,以周边特色街道为辅助,与柳巷合力形成太原市新的商旅中心。道路将以老字号、老建筑为主体,将年代感定格在明清这段钟楼街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太原钟楼街】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太原钟楼街 小编为您整理太原钟楼街的全部内容